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
1
佛心分享-SideProject30

AI-Driven Development 實戰篇:30 天 Side Project 開發全紀錄系列 第 2

Day 2 - 四個 Side Projects 的戰略布局:從痛點到解決方案

  • 分享至 

  • xImage
  •  

昨天宣告了 30 天實戰開始,今天要來揭露這次挑戰的完整藍圖。經過反覆思考和 AI 討論,我選定了四個不同領域的專案,每個都瞄準真實痛點,並且能在一週內完成 MVP。

為什麼是這四個專案?

選擇標準

在與 AI 進行專案規劃時,我設定了幾個核心標準:

  1. 真實需求:必須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
  2. 技術廣度:涵蓋 Web、Desktop、Mobile、Data 四大領域
  3. 時間可控:每個專案 7 天內可完成 MVP
  4. 學習價值:每個專案都能學到新技術或新模式
  5. 可延續性:完成後仍有持續優化的空間

AI 協助的決策過程

# Prompt
我要在 30 天內完成 4 個 side projects,請幫我評估以下維度:
1. 開發難度(1-10)
2. 市場需求(1-10)
3. 技術學習價值(1-10)
4. 7天內完成可能性

候選專案:
- 鐵人賽監督 Bot
- Desktop Todo App
- 心情日記 App
- 投資儀表板
- [其他 10 個選項...]

經過多輪討論和評分,最終確定了這四個專案。

Week 1: MenuBar Todo Desktop App 💻

專案定位

解決痛點:切換視窗查看待辦事項太麻煩,需要隨時可及的任務管理

目標用戶

  • macOS 重度使用者
  • 追求效率的開發者
  • 極簡主義愛好者

核心功能規劃

MVP 功能(Day 1-4):
  - Menu Bar 常駐圖標
  - 快速新增任務
  - 今日/本週/本月視圖切換
  - 鍵盤快捷鍵支援

進階功能(Day 5-7):
  - 自然語言輸入(「明天下午3點開會」)
  - 任務分類與標籤
  - 深淺色主題切換
  - 資料同步(iCloud)

為什麼是 MenuBar?

// 一般 Todo App 的使用流程
1. 想到一個任務
2. 找到 Todo App 視窗(可能在其他 Desktop)
3. 切換到 App
4. 新增任務
5. 切回原本工作

// MenuBar Todo 的流程
1. 想到一個任務
2. 點擊 MenuBar 圖示(或快捷鍵)
3. 快速輸入
4. 繼續工作

// 節省時間:75%
// 減少 context switch:90%

技術選型思考

與 AI 討論後的決策:

  • Electron + React:跨平台能力,生態成熟
  • Electron Store:本地資料持久化
  • TypeScript:類型安全,減少錯誤
  • Tailwind CSS:快速打造原生風格 UI

預期學習重點

  • Electron 主進程與渲染進程通訊
  • macOS 原生 API 整合
  • Menu Bar 應用最佳實踐
  • 系統級快捷鍵處理

Week 2: 智慧記帳 Web App 💰

專案定位

解決痛點:記帳 App 太複雜,懶得輸入明細,導致半途而廢

目標用戶

  • 想要管理財務但怕麻煩的人
  • 小資族與學生族群
  • 需要快速了解消費習慣的使用者

核心功能規劃

MVP 功能(Day 1-4):
  - 拍照辨識發票(OCR)
  - AI 自動分類
  - 快速記帳介面
  - 月度收支報表

進階功能(Day 5-7):
  - 自然語言輸入(「星巴克咖啡120」)  
  - 消費習慣分析
  - 預算警示
  - CSV/PDF 匯出

Week 3: 心情日記 Mobile App 📱

專案定位

解決痛點:想記錄生活但總是忘記,需要低門檻的記錄方式

目標用戶

  • 想要自我覺察的人
  • 有情緒管理需求的用戶
  • 喜歡量化生活的 Quantified Self 愛好者

React Native 的選擇理由

與 AI 詳細討論後:

  1. 開發效率:一套程式碼,雙平台
  2. 生態成熟:Expo 讓開發更簡單
  3. 熱更新:可以快速修復問題
  4. 社群活躍:遇到問題容易找到解答

Week 4: 智慧投資儀表板 📊

專案定位

解決痛點:投資資訊分散,需要整合的個人化儀表板

目標用戶

  • 散戶投資者
  • 想要追蹤投資組合的人
  • 需要技術分析工具的交易者

核心價值主張

傳統方式:
- 打開券商 App 看持股
- 切換到 Yahoo Finance 看美股
- 再開 TradingView 看技術指標
- 最後看新聞了解市場動態

我們的解決方案:
- 一個儀表板,所有資訊
- 個人化配置
- 即時更新
- AI 市場洞察

技術挑戰

  • 大量即時資料的處理
  • 圖表渲染效能優化
  • API Rate Limit 管理
  • 金融資料的準確性保證

開發策略:7 天衝刺循環

統一的開發節奏

每個專案都遵循相同的 7 天循環:

Day 1-2: 規劃與設計
  - AI 協助需求分析
  - 架構設計
  - UI/UX 設計
  
Day 3-5: 核心開發
  - 基礎功能實作
  - AI Pair Programming
  - 持續測試
  
Day 6-7: 優化與部署
  - 效能優化
  - 部署設定
  - 文件撰寫

AI 協作模式規劃

根據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 AI 協作模式:

階段 AI 角色 主要工作
需求分析 Product Manager PRD、User Story
架構設計 Solution Architect 技術決策、系統設計
UI 設計 UI/UX Designer Wireframe、Design System
開發實作 Pair Programmer Code Review、Debug
測試優化 QA Engineer 測試案例、效能分析
部署運維 DevOps Engineer CI/CD、監控設定

風險評估與應對

已識別的風險

  1. 時間風險:7 天可能不夠
    • 對策:明確 MVP 範圍,功能優先級排序
  2. 技術風險:不熟悉的技術棧
    • 對策:Day 1 先做技術驗證 POC
  3. 品質風險:趕工導致品質下降
    • 對策:TDD 開發,AI 協助 Code Review
  4. 範圍蔓延:功能越加越多
    • 對策:嚴格遵守 MVP 定義,記錄但不實作額外功能

成功指標定義

每個專案的 MVP 成功標準:

interface SuccessCriteria {
  功能完整性: "核心功能可正常運作";
  可用性: "真實用戶可以使用";
  部署狀態: "已部署到生產環境";
  文件完整性: "README 和基本文件完成";
  開源準備: "程式碼整理,可公開";
}

今日總結

關鍵學習

專案選擇的藝術:不是選最酷的,而是選最適合的。每個專案都要能在時限內完成,同時提供足夠的學習價值。

AI 不是魔法:合理的規劃和明確的目標,是 AI 能夠有效協助的前提。


上一篇
Day 1 - 從理論到實戰:開啟 30 天 Side Project 開發之旅
下一篇
Day 3 - MenuBar Todo 專案啟動:用 Claude Code 打造系統級應用
系列文
AI-Driven Development 實戰篇:30 天 Side Project 開發全紀錄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