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系列的最終章~
30 篇文章不只是為了完賽而寫,而是真實地記錄了我的成長。
從第一個 MenuBar Todo,到最後的 BoltHQ,每個專案都是一次實驗,每次實驗都帶來新的領悟。
今天,讓我回顧這 30 天的旅程,分享四個專案的故事,以及我學到的一切。
初衷:
「我要用 SDD AI Sprint 做一個 MenuBar App!」
現實:
第一個專案就碰上一堆問題:
學到的經驗:
AI 不是魔法,但是捷徑
問題要具體
小步驗證
成果:
如果重做?
現在的我會:
但第一次的「粗糙」很重要,因為它讓我知道:
「我真的可以用 SDD AI Sprint 做出東西!」
初衷:
「有了 MenuBar Todo 的經驗,這次我要做一個大一點的專案!」
現實:
我大膽地做了:
然後...做不完。
學到的教訓:
野心要配得上能力
MVP 的重要性
使用者回饋的價值
成果:
如果重做?
現在的我會:
這次經驗讓我明白:
「完成 比 完美 更重要。」
初衷:
「這次我要做小一點,但要做完!」
現實:
我學聪明了:
學到的教訓:
少即是多
TDD 的價值
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
成果:
初衷:
「我要把前三個專案學到的東西,整合成一個完整的開發流程!」
現實:
這次我做了前所未有的準備:
然後才開始寫 code。
學到的教訓:
準備比執行更重要
AI 傭兵團的威力
流程比工具更重要
成果:
讓我用表格比較一下:
| 項目 | MenuBar Todo | 智能記帳 | 心情日記 | BoltHQ | 
|---|---|---|---|---|
| 開發時間 | 3 天 | 14 天(未完成) | 7 天 | 5 天(準備)+ 開發中 | 
| 功能數 | 3 | 8 | 3 | 4 | 
| 完成度 | 90% | 70% | 100% | 進行中 | 
| 有無 PRD | ✗ | ✗ | ✗ | ✓ | 
| 有無 TDD | ✗ | ✗ | ✓ | ✓ | 
| 有無 UI 設計 | ✗ | ✗ | ✓ | ✓ | 
| 使用者 | 只有我 | 沒人用 | 5+ 人 | 還沒上線 | 
| 學到什麼 | AI 協作 | MVP 重要性 | 聚焦的價值 | 系統化流程 | 
看得出來的趨勢:
準備時間增加,但總時間減少
功能數減少,但完成度提高
文件從無到有,品質提升
測試從無到有,信心增加
最近我在工作上遇到一個「經典」需求:
一週內要完成原本估兩個 Sprint 的功能。
(沒錯,就是那種敵捷開發但 Deadline 和 Scope 都不可撓動的情況)
傳統作法(需要 14 天):
Day 1-2:看需求,想要做什麼
Day 3-4:設計資料庫,寫 API
Day 5-6:做前端,發現與 API 不合
Day 7-8:改 API,再改前端
Day 9-10:測試,發現一堆 bug
Day 11-12:修 bug,又壞了其他功能
Day 13-14:再修 bug,總算可以上線
SDD AI Sprint 實戰(7 天完成):
Day 1 上午:與 AI PM 寫 PRD(1 小時)
Day 1 下午:與 AI BA 拆 User Stories(2 小時)
Day 2 上午:與 AI Architect 設計架構(3 小時)
Day 2 下午:與 AI Designer 設計 UI(2 小時)
Day 3-5:TDD 開發核心功能
Day 6:整合測試,修 bug
Day 7:Demo 和上線
差別在哪?
| 項目 | 傳統作法 | SDD AI Sprint | 
|---|---|---|
| 需求明確度 | 模糊 | 非常清晰 | 
| 設計時間 | 遲到開發才發現問題 | 提前發現並解決 | 
| 開發速度 | 慢,一直改 | 快,方向清晰 | 
| Bug 數量 | 多,改 A 壞 B | 少,有測試保護 | 
| 文件完整度 | 無 | 完整 | 
| 信心 | 低,不確定能否完成 | 高,每步都可預測 | 
雖然每天都加班,但還是在期限內完成了整個專案。
這次經驗讓我更確信:
SDD AI Sprint 不是理論,是真的能在實戰中發揮作用的方法論。
以前估時:
這個功能大概... 3 天吧
(心裡想著可能要 5 天)
現在估時:
PRD + User Stories: 0.5 天
架構 + UI 設計: 0.5 天
AI 輔助開發: 1 天
測試調整: 0.5 天
Buffer: 0.5 天
= 3 天
準確度反而提高了,因為:
以前:
PM:「這個功能的 API 文件在哪?」
我:「額...我寫在 code 裡面,你看 code 就知道了」
現在:
PM:「這個功能的 API 文件在哪?」
我:「在 docs/API.md,有完整的說明和範例」
AI 讓文件自動產生:
我現在的專案文件完整度是以前的 3 倍。
不是我變勤勞了,是 AI 讓文件「順便」就產生了。
這 30 天最大的收獲不是技術,而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 情境 | 以前的我 | 現在的我 | 
|---|---|---|
| 遇到複雜功能 | 這個功能好複雜,要研究好久 | 讓我想想怎麼跟 AI 描述清楚 | 
| 遇到 Bug | 這個 bug 找不到原因,要慢慢 debug | 把錯誤訊息丟給 AI,一起分析 | 
| 學新技術 | 新技術好難學,要看好多文件 | 直接問 AI + 實作驗證 | 
| 需求估時 | 這個需求做不完 | 讓 AI 傭兵團一起上 | 
當這些事情都變簡單了:
我們就能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
1. 與 AI PM 寫 PRD(10 分鐘)
   ↓
2. 與 AI BA 拆 User Stories(10 分鐘)
   ↓
3. 與 AI Architect 設計架構(10 分鐘)
   ↓
4. 與 AI Designer 設計 UI(10 分鐘)
   ↓
5. TDD 開發
   - 寫測試
   - 與 AI 實作
   - 重構優化
   - 繼續下一個
   ↓
6. 整合測試(30 分鐘)
   ↓
7. 上線部署(15 分鐘)
這個流程:
錯誤期待:
「我告訴 AI 要做什麼,AI 就能做出完美的成品」
現實:
「AI 幫我快速產生初稿,我再調整到完美」
AI 是 80分的助手,不是 100分的魔法師。
差的問題:
「幫我寫一個任務管理 App」
好的問題:
「如何在 React 中實作一個可拖曳的任務清單,使用 dnd-kit 庫,支援多欄佈局?」
越具體的問題,越好的答案。
失敗的智能記帳:
成功的心情日記:
做少一點,但做好一點。
沒有測試的痛苦:
有測試的自由:
測試是信心的來源。
以前:
「寫文件好麻煩,有時間再說」
現在:
「AI 幫我寫 PRD,我只需要 review」
讓 AI 產生文件,我們來保證品質。
不準備:
有準備:
磨刀不誤砍柴工。
大步開發:
小步驗證:
快速失敗,快速調整。
單一 AI:
「幫我做一個專案」(什麼都不專精)
AI 傭兵團:
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只有工具:
有 AI,但不知道什麼時候用
有流程:
知道每個階段該用哪個 AI
好的流程讓好的工具發揮最大效益。
一次完美:
持續改進: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進步比完美更持久。
今年想挑戰自己做些不一樣的事情,所以找了兩位同事一起參加鐵人賽。他們都是我職涯旅程中遇到為數不多的優秀夥伴,兼具硬實力與軟實力。
強烈推薦大家去看看他們的精彩分享:
今年還不小心報名了兩場演講,其中一場是明天的 Hello World Dev Conference 2025。演講內容正是這個系列的精華:SDD AI Sprint 的實戰經驗。希望能將這些經驗帶給更多開發者。
你還在猶豫要不要投入時間學習 AI 開發嗎,三種情況,三個建議~
如果你還在觀望:
不要等了,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如果你剛開始學習:
堅持下去,突破點比你想像的更近。如果你已經在實踐:
歡迎交流,一起探索更多可能。
雖然鐵人賽結束了,但我的 AI 開發之旅才剛開始~
如果你對 SDD AI Sprint 有興趣,歡迎關注我的 AI-Driven Development - 個人開發者的敏捷實踐
我想打造的是個人開發者和團隊都能受益的 AI 開發流程。這 30 天,我用 side project 實踐了 SDD AI Sprint,得出的就是這 30 篇文章的內容。
這些都是我過往經驗和實際試煉的結果。雖然可能不是最完美的做法,但希望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和實用的方法。
目前 SDD 大家都在使用以及個人體驗上真的改變了傳統開發的模式,但是後面要維護 AI Code 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目前流程上真的很快很順暢,但後面的維護目前還在觀察,以及要把 SDD AI Sprint 導入到小團隊甚至是大團隊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感謝每一位看到這裡的讀者~
特別感謝:
- iThome 鐵人賽平台,提供了這個分享和學習的機會
- AI 工具的開發者們,你們創造了改變世界的工具
- 我的團隊,包容我在這 30 天的各種實驗
- 鐵人賽鳥籠小夥伴,有戰友讓彼此走得更遠
如果這個系列對你有幫助,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