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化與高度依賴資訊系統的時代,企業營運幾乎無法脫離IT基礎架構。然而,系統當機、網路攻擊、硬體故障、天災甚至人為疏失,都可能造成關鍵業務中斷,帶來龐大損失。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資訊系統備援與災難復原計畫(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 Disaster Recovery Planning,BCP/DRP),已成為企業風險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BCP與DRP雖然密切相關,但涵蓋的範疇有所不同。BCP著重於在發生重大事故或災難時,確保企業的核心業務流程能持續運作,例如客戶服務不中斷、金融交易如常進行;而DRP則專注在資訊系統與資料的復原,確保硬體、軟體與網路能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正常。兩者的結合,才能構成完整的營運韌性計畫。
最佳實務首先在於進行風險評估與營運影響分析(Risk Assessment & Business Impact Analysis, BIA),設定可容忍的停機時間(RTO, Recovery Time Objective)以及可接受的資料遺失範圍(RPO, Recovery Point Objective)。這些指標能幫助IT團隊選擇合適的備援方式,例如資料即時複製、異地備援中心,或是雲端災難復原服務(Disaster Recovery as a Service, DRaaS)。
另一項關鍵實務,是導入多層次的備援架構。傳統上,企業可能只依賴資料備份,但隨著營運需求提升,單純的備份已不足以應對長時間停擺。最佳做法是結合冷備援、溫備援與熱備援架構,根據系統重要性進行差異化配置。例如,財務交易系統可採取即時複寫的熱備援,而內部行政系統則可以使用成本較低的冷備援。
此外,BCP/DRP並非一次性規劃就能長期有效,而是需要不斷測試與演練,避免在真正事故發生時因人員不熟悉或流程不完整而失效。因此,最佳實務建議至少每年進行一次完整演練,並針對環境變化、系統升級與人員異動,隨時更新計畫內容。更重要的是,BCP/DRP的推動不能僅限於IT部門,而是需要跨部門合作。高階管理層必須提供政策支持與資源投入,業務單位需參與流程設計,IT部門則負責技術實施。唯有全公司共同投入,才能在資源分配與流程設計上真正落實。
總結來說,資訊系統備援與災難復原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一環。透過風險評估、多層次備援、持續演練與跨部門合作,企業能提升韌性,在面對突發挑戰時,快速恢復並維持服務不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