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UX優化讓我建立了人機協作的清晰分工,但今天在思考互動細節時,卻發現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在原型設計階段,什麼程度的完成度才是「剛好」?AI天生具備完善事物的傾向,很容易將簡單的原型推向過度工程化。這讓我意識到,AI協作中最重要的技能不是「讓AI做更多」,而是「讓AI做得剛好」。
經過16天的AI協作實踐,我深刻體會到原型設計有其特定的目標邊界。我們現在處於「功能邏輯驗證」階段,不是「產品美化」階段。這個階段的核心任務是確認業務流程是否合理、介面佈局是否邏輯清晰、操作路徑是否順暢。
過度的視覺細化和動效設計,不僅會分散對核心問題的注意力,更會在後續的響應式調整(Day18)和驗證策略規劃(Day19)中造成不必要的複雜度。原型的價值在於「快速試錯」,而不是「精雕細琢」。
當我意識到這點時,立即重新檢視了前幾天完成的原型。確實發現有些地方已經超出了必要的完成度範圍,這提醒我需要建立更明確的邊界控制機制。
在AI協作中,最大的挑戰是AI無法自主判斷什麼是「必要的」,什麼是「美好但非必要的」。這需要我們在Prompt中建立清楚的界線。
必要互動範例:按鈕hover狀態
這是確保觸控可用性的基本要求。在iPad門市環境中,店員需要明確知道哪些元素是可點擊的,客戶也需要從視覺上理解系統的響應。
/* 必要的按鈕互動回饋 */
.btn-primary {
background: #2B66FF;
transition: all 0.2s ease;
}
.btn-primary:hover {
background: #1E4ED8;
transform: translateY(-1px);
}
必要互動範例:表單驗證提示
讓用戶明確知道輸入是否正確,避免提交錯誤資料。這直接影響功能的可用性。
非必要範例:複雜載入動畫
在原型階段,簡單的"載入中..."文字提示已足夠驗證載入邏輯。精美的spinner動畫和進度條是產品化階段的工作。
非必要範例:頁面切換動效
原型需要驗證的是功能間的邏輯連接,而不是視覺轉場效果。過度的動畫反而會遮蔽真正需要關注的用戶流程問題。
基於這些認知,我重新設計了與AI協作的Prompt策略,加入明確的「完成度限制」指令。
優化訂單系統的基本互動回饋,重點是功能可用性:
必要改善項目:
1. 按鈕hover狀態:確保用戶知道哪些元素可點擊
2. 表單驗證提示:輸入錯誤時的明確提示
3. 載入狀態指示:系統處理時的基本提示
完成度邊界:
- 動畫效果限制在0.3秒內的簡單transition
- 不添加複雜的視覺效果和裝飾動畫
- 專注在功能邏輯的清晰呈現
- 保持程式碼的簡潔性,避免過度設計
技術要求:
- 使用基本的CSS transition,不引入動畫庫
- JavaScript邏輯專注在功能實現,不做視覺美化
- 保持HTML、CSS、JS檔案分離
- 為後續響應式調整預留彈性空間
請只實現必要的互動改善,不要增加非必要的功能。
明確的禁止清單比允許清單更有效
告訴AI「不要做什麼」比「可以做什麼」更能控制輸出範圍。AI的預設傾向是完善和美化,需要明確的限制指令。
用具體時間和數值設定邊界
「簡單動效」太抽象,「0.3秒內的transition」更精確。這種量化邊界讓AI能夠準確理解期望的完成度範圍。
在控制當前完成度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考慮未來階段的擴展需求。好的原型架構應該支援後續的深度開發,而不是推倒重來。
/* 基礎變數系統,為未來主題切換預留 */
:root {
--primary-color: #2B66FF;
--hover-color: #1E4ED8;
--transition-base: 0.2s ease;
--transition-slow: 0.3s ease;
}
/* 基礎元件類別,支援未來擴展 */
.btn-base {
padding: 12px 24px;
border-radius: 6px;
border: none;
cursor: pointer;
transition: var(--transition-base);
}
.btn-primary {
@extend .btn-base;
background: var(--primary-color);
color: white;
}
/* 預留高階動效的接口 */
.enhanced-animation {
/* 目前為空,未來階段再實現 */
}
// 基礎功能模組,專注核心邏輯
const OrderSystem = {
// 當前實現的基礎功能
updateQuantity: function(itemId, quantity) {
// 基本的數量更新邏輯
},
calculateTotal: function() {
// 金額計算邏輯
},
// 預留未來擴展的接口
enhancedValidation: {
// 未來實現複雜驗證邏輯
},
animations: {
// 未來實現進階動畫效果
}
};
這種邊界控制不只是技術策略,更是協作效率的長期投資。當我們建立了「剛好夠用」的標準後,AI協作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預測。
建立的協作原則:
通過今天的邊界管理實踐,我總結出幾個關鍵洞察:
AI的完善傾向需要人為控制
AI天生追求完美和全面,這在原型階段可能是負面的。明確的邊界設定讓AI的能力得到更精準的發揮。
量化標準比描述性指令更有效
「0.3秒transition」比「簡單動效」更能讓AI理解期望。具體的數值和時間限制是控制AI輸出的有效工具。
前瞻性架構設計的價值
在控制當前完成度的同時考慮未來擴展,讓每個階段的工作都有累積價值,而不是重複投資。
協作節奏的可持續性
建立「剛好夠用」的標準後,每天的AI協作變得更有重點和方向,避免了無止境的完善循環。
原型設計的核心價值在於快速驗證想法,而不是追求完美呈現。AI協作中最重要的技能是學會控制AI的完善傾向,讓每個階段的工作都能精準命中目標。好的邊界管理不是限制創意,而是讓創意能量投注在最關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