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建立的完成度邊界管理讓我們學會控制AI的完善傾向,但今天面對響應式設計時,卻發現了新的挑戰:AI對「適度響應式」的理解與人類期望存在落差。當我要求AI調整iPad直向佈局時,它總是想做得「太完美」,產出複雜的媒體查詢和過度的適配邏輯。這讓我意識到,響應式設計同樣需要邊界控制,尤其在原型階段。
AI在響應式設計上展現明顯的能力偏差。它非常擅長技術實現:能熟練使用媒體查詢、flexbox、grid等工具,也深知標準的breakpoint設定。但AI缺乏對實際使用情境的判斷:不知道iPad在門市中主要以橫向使用,不理解直向模式只是偶爾需要,更無法感知哪些響應式調整對使用者體驗真正重要。這種認知差異導致AI經常產出技術正確但情境不當的設計。
基於昨天的邊界控制策略,我設計了具體的響應式prompt:
基於現有訂單系統,進行基礎響應式調整:
響應式需求:
- iPad橫向(1024px):維持現有三欄佈局
- iPad直向(768px):改為上下兩區塊佈局
- 保持48px以上按鈕尺寸
- 字體大小保持可讀性
邊界控制:
- 只調整佈局和尺寸,不改變功能邏輯
- 使用基本CSS媒體查詢,不引入框架
- 保持HTML、CSS、JS檔案分離
- 避免複雜的響應式動畫
請提供修改建議,不要重寫整個系統。
修正要點:第一版AI產出了完整的RWD框架,我立即要求「只修改現有CSS檔案,保持HTML結構不變」,成功控制了修改範圍。
響應式設計的邊界控制比功能開發更重要。必要的調整包括:基本的佈局適配(橫向/直向)、觸控元素尺寸維持、關鍵資訊的可見性。過度的完善則包括:多種設備的完整適配、複雜的響應式圖片、精細的字體階層系統。在原型階段,我們只需要驗證主要使用情境下的介面邏輯,不需要追求全設備的完美體驗。這與Day17的邊界管理概念完全呼應:剛好夠用勝過完美無缺。
底部導航的響應式調整更能體現邊界控制的重要性:
優化底部導航在不同iPad方向的顯示:
具體要求:
- 橫向:80px高度,5個Tab水平排列
- 直向:調整為合適高度,保持可觸控
- Tab圖示和文字都清楚可見
- 切換方向時保持當前選中狀態
技術限制:
- 修改現有CSS檔案,不重建導航系統
- 使用CSS媒體查詢實現
- 保持與現有設計風格一致
- HTML、CSS、JS檔案保持分離
關鍵修正:AI最初想重寫整個導航架構,我強調「只調整CSS樣式」後,它專注在視覺層面的適配,保持了系統的穩定性。
建立有效的響應式設計協作需要分階段實施。第一階段:確定主要使用情境,在我們的案例中是iPad橫向使用。第二階段:定義最小必要的適配範圍,通常只需要處理主要的方向切換。第三階段:逐步微調,而非一次到位。檔案分離在響應式設計中更加重要:CSS檔案專注樣式調整,JS檔案處理狀態維持,HTML保持結構穩定。這種分離讓每次調整都有明確的作用範圍,避免牽一髮動全身的複雜修改。
AI在響應式調整中最大的問題是「重建傾向」。當我們說「優化iPad直向顯示」時,AI經常重寫整個介面。經過17天的協作經驗,我發現防止AI重做現有介面需要極度具體的prompt設計。
關鍵策略包括:檔案層級的邊界設定,明確指定要修改的檔案(「只修改products.css,不動products.html和products.js」);結構層級的保護指令,強調保持現有架構(「保持三欄佈局的HTML結構,只調整CSS樣式」);功能層級的範圍限制,提供具體的修改範圍(「只在@media查詢中調整flexbox屬性,不修改JavaScript邏輯」)。
更重要的是,要在prompt開頭就建立「增量思維」:「基於現有完整功能的products頁面進行微調」比「重新設計響應式products頁面」效果好太多。這種邊界明確的prompt讓AI專注在增量調整,而非全面重構,確保累積17天的設計成果和業務邏輯不會被意外破壞。
響應式設計的邊界控制比功能開發更加重要。AI天生追求技術完整性,但原型階段需要的是情境適配性。學會在prompt中設定明確的技術邊界和使用情境,是讓AI產出「剛好夠用」響應式設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