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與統計在醫療與長照的應用:當數據出現矛盾或「離題」訊號時
在醫療與長照決策中,數據有時會「唱反調」,甚至冒出有趣但可能不在主要研究範圍內的發現。這些情況如果處理不當,AI 模型或統計分析可能被誤導。本文用生活化案例示範如何面對。
📊 模擬情境:用藥數量、住院天數與護理滿意度
假設我們分析 500 位長照住民紀錄,探討 用藥數量 與 住院天數:
用藥數量分組 平均住院天數 平均慢性病數量
低用藥 5.2 天 1.3
中用藥 7.0 天 2.1
高用藥 6.0 天 3.5
表面上:中用藥組住院最久,看似「用藥多 → 住院更久」。
但高用藥組反而住得短,出現矛盾。
🤔 有趣但可能離題的發現
在分析過程中,我們意外發現:住院天數較短的高用藥組,在護理滿意度問卷上的滿意度更高。
這可能與照護團隊對重症病人提供更多關懷或資源有關。
然而,本研究的核心並非探討護理滿意度,因此這雖有趣,但屬於次要觀察,不應成為主要結論。
🔧 干擾因子調整的應用
為避免誤導,我們把 慢性病數量 改成干擾因子進行控制:
import statsmodels.api as sm
X = df[['medication_count', 'chronic_disease_count']]
X = sm.add_constant(X)
model = sm.OLS(df['hospital_days'], X).fit()
print(model.summary())
調整後,模型顯示用藥數量與住院天數的主要關聯被澄清,而護理滿意度則保留為補充觀察。
以下是對這段程式碼的白話解釋,並用 Markdown 排版:
📌 程式碼重點
import statsmodels.api as sm
X = df[['medication_count', 'chronic_disease_count']]
X = sm.add_constant(X)
model = sm.OLS(df['hospital_days'], X).fit()
print(model.summary())
🧾 逐行解釋
匯入 statsmodels 套件,這是 Python 用來做統計分析和回歸建模的工具。
X = df[['medication_count', 'chronic_disease_count']]
從資料集 df 中,選出兩個變數:
medication_count(用藥數量)
chronic_disease_count(慢性病數量)
把它們當作 X(自變數,解釋變數)。
註解中說明:我們要用這兩個因素來解釋或預測 y(住院天數)。
在資料中加入 常數項,這是回歸分析必要的截距(intercept),否則模型會強迫通過原點,導致偏差。
OLS = Ordinary Least Squares(普通最小平方法),用來做線性回歸。
df['hospital_days'] 是 y(應變數,住院天數)。
.fit() 是讓模型去「擬合」資料,找出最佳回歸線。
輸出完整的回歸分析結果表,包括:
係數(β 值)
標準誤差(SE)
p 值(檢定顯著性)
R²(模型解釋力)
💡 這段程式碼的目的就是:
「檢查用藥數量」與「慢性病數量」這兩個因素,對「住院天數」的影響程度。
我們先把這兩個因素當成自變數。
用 OLS 回歸找到最適合的直線,描述「用藥多寡、慢性病多寡」與「住院天數」的關係。
model.summary() 會告訴我們每個因素的影響方向(正向或負向)、影響大小,以及是否統計上顯著。
✅ 應用啟示
若結果顯示「慢性病數量」對住院天數影響最大,則醫療決策者可優先強化慢病管理。
若「用藥數量」經控制慢病後不再顯著,代表先前的矛盾關係是因干擾因子造成,避免做出錯誤推論。
🤖 AI 與長照決策的啟示
AI 模型需分辨主題與干擾:像護理滿意度這種有趣但離題的現象,不應影響主要預測。
視覺化工具有助理解:透過互動式儀表板,可同時呈現主要與次要變項,幫助決策者掌握全貌。
矛盾或離題訊號可激發新研究:未來可專門探討「護理滿意度」如何影響病人預後。
🌱 結語:矛盾與離題,都是思考的契機
AI 與統計在醫療與長照應用中,數據的矛盾與離題現象不應被忽略。
透過干擾因子調整,我們能保持分析聚焦,同時保留這些「有趣但非核心」的訊號,讓數據成為引導更深入研究與改善照護服務的起點。
📌 說明:調整後 vs. 保留
當我們將 慢性病數量(或其他干擾因子)納入模型調整時,主要結果中的用藥數量與住院天數之間的「矛盾趨勢」會被「扣除」掉,換句話說——在主要統計檢定中,這個影響不再顯著,因此「表面矛盾」就「消失」了。
但這並不代表資訊被「刪掉」或「看不見」,因為:
我們可以在描述性統計或補充分析中保留這個有趣的現象,讓讀者知道「高用藥者住院時間略短,滿意度卻更高」。
在討論段落中指出:
這一點雖然不屬於本研究核心假設,但揭示了護理資源分配與照護品質可能影響住院天數的潛在機制。
未來研究可以專門設計新的模型,把「護理滿意度」或「資源投入」作為主要變項深入探討。
🌟 有趣的地方
高用藥組卻住得短、滿意度更高:
乍看之下與直覺相反,但可能反映了重症患者獲得更多醫護資源或照護流程更優化。
這種「反直覺」的數據能提醒決策者:僅看單一指標(如用藥數量)可能錯估照護品質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