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3
0
Software Development

軟體開發養成計畫:以小程式實作深化開發能力系列 第 13

[Day13]Debug 技巧入門:程式出錯了該怎麼辦?

  • 分享至 

  • xImage
  •  

開場

不管是老手還是新手,寫程式時最怕看到的就是滿滿的紅字錯誤訊息。前幾天我在製作小程式的時候,也不只一次被滿螢幕的紅字嚇到,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打錯字或完全不懂。但其實出錯是寫程式的日常,可能是少打一個字母、邏輯沒想清楚,甚至是忘了安裝某個套件……各種千奇百怪的狀況都有可能,結果就是程式跑不起來或結果完全不如預期。那麼,當我們遇到這些狀況時該怎麼辦呢?
今天就來聊聊新手最常遇到的錯誤,以及該如何一步步 Debug。

1.什麼是 Debug?

Debug,顧名思義就是移除程式中的 bug
這個名稱的由來也非常有趣:1947 年,美國電腦科學家 Grace Hopper 發現電腦故障的原因竟然是一隻卡在機器裡的飛蛾,從此「Debug」就成了找出錯誤的代名詞。
現在的 bug 不是真的蟲子,每次發現錯誤、解決錯誤的過程,就是在訓練我們的程式思維,因此Debug 不只是一個技術動作,更是一種思維模式。
當我們開始使用列印偵錯(Print-debugging)或更進階的偵錯工具(Debugger),一步步追蹤程式碼的執行流程,會發現那些難以捉摸的邏輯錯誤,其實都隱藏在細節之中。所以,學會 Debug 不只是修好一個 bug,而是掌握了解決任何程式問題的核心能力,這也讓寫程式的過程變得更加穩固和高效率。

2.Python 常見錯誤類型

以下是新手最常遇到的錯誤,搭配簡單的範例:

(1)SyntaxError語法錯誤

print("Hello World"
  • 少打一個括號,程式就會報錯。

(2)NameError變數未定義

print(name)
  • 使用了沒宣告過的變數。

(3)TypeError型別不符

number = "10"
print(number + 5)
  • 字串和數字不能直接相加。

(4)IndexError索引超出範圍

items = [1, 2, 3]
print(items[5])
  • 嘗試存取不存在的元素。

這邊要釐清的一點是,錯誤訊息不是敵人,而是提示,只要仔細讀懂它,就能找到方向。

3.新手常用的 Debug 方法

針對新手,最常用且最容易上手的 Debug 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輸出訊息法 (Print Debugging)

在程式中加上 print()或 System.out.println、console.log 等,接著把變數數值、流程進度印出來,確認程式有沒有照預期運行,這是個簡單又快速的方法。

(2)使用 IDE 的偵錯工具 (Debugger / Breakpoint)

在 IDE 像是IntelliJ、PyCharm、Visual Studio、Eclipse中設斷點 (breakpoint),可以逐行執行程式、查看變數值、呼叫堆疊。這個方法能更深入觀察程式運行,但也需要花較多時間製作。

(3)逐步縮小問題範圍 (Divide and Conquer)

把程式拆成小段測試,確認問題出在哪一部分。(後面後提到如何縮小範圍的)

(4)檢查錯誤訊息 (Error Messages)

很多新手會忽略紅色錯誤訊息,其實錯誤訊息通常已經提示問題在哪裡,可以很好地根據提示做修改。

4.Debug 的思維方式

Debug 的思維方式就像偵探辦案一樣,需要有系統、有邏輯地進行。
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拆解成幾個關鍵步驟來詳細說明:

(1)縮小問題範圍:從大局到細節

當程式出錯時,我們常犯的錯誤是想一口氣檢查所有程式碼,但正確的做法是縮小問題範圍
這邊推薦兩種檢測方法:

  • 二分法測試:我們可以把程式碼分前後兩段測試,看錯誤是否重現,能夠快速鎖定問題的大概位置。
  • 隔離測試:把可疑的程式碼單獨拉出來,寫一個小小的測試腳本,只執行這段程式碼並給它特定的輸入,看看是否會產生同樣的錯誤,這能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擾,專注於問題本身。

(2)嘗試重現錯誤:確認問題的發生條件

Debug 最怕的就是錯誤時好時壞,為了能穩定地找到並修復問題,必須能夠穩定地重現錯誤

  • 記錄步驟:詳細記錄從程式啟動到錯誤發生的每一個操作步驟:點擊了哪個按鈕、輸入了什麼內容、上傳了什麼檔案。
  • 固定變數:如果問題與輸入資料有關,試著用同樣的資料來執行程式。

透過重現錯誤,能確認問題發生的條件,而不是隨機發生,我們也才能有效地測試修正方案是否有效。

(3)假設→驗證→修正:科學化的排查流程

這個流程是 Debug 的核心,它將 Debug 從亂槍打鳥的行為,提升為有科學根據的推理過程

  • 提出假設 (Hypothesize):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一個關於問題原因的假設。
  • 進行驗證 (Verify)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這個假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用 print() 函式或偵錯工具,把 total 這個變數的值印出來,看看它的值是不是如你所預期的。
  • 修正 (Fix):如果驗證結果證實你的假設是對的,那就修改程式碼;如果假設是錯的,那就拋棄這個假設,提出新的假設,然後回到步驟 (1)。

這個流程讓我們每次的行動都有明確的目的,而不是漫無目的地亂改一通。

(4)避免亂改,保持紀錄:確保問題徹底解決

找到問題並修正後,別急著關閉程式,有兩個步驟需要先做:

  • 保持紀錄:紀錄發現了什麼錯誤,以及是如何修正的。這能幫助我們未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能更快找到解決方案,同時,如果這次的修正又引入了新的 Bug,這份紀錄也能讓你輕鬆回溯。
  • 回歸測試 (Regression Testing):修正完畢後,再次執行重現錯誤的步驟,確保原先的問題真的解決了,同時也需要檢查程式的其他功能,確認修正沒有引入新的 Bug(這也稱為回歸問題)。

透過這些有系統的思維方式,Debug 不再是令人沮喪的過程,而是一種有條理的邏輯挑戰,因為它不只解決了當下的問題,更讓我們在過程中學會如何寫出更不容易出錯的程式碼。

5.心得

學會 Debug 的過程,對我來說就像是從一個盲人摸象的摸索者,逐漸成為一個思路清晰的偵探。一開始,每當程式報錯,我都會感到焦慮與挫敗,只能憑直覺亂改一通,結果不是解不開,就是讓問題更嚴重。

後來我慢慢體會到,Debug 不只是找到錯誤的語法,更是一種系統化的思維訓練。我開始學會先耐心閱讀錯誤訊息,理解它真正的意思,再循著蛛絲馬跡逐步排查,跨越一道又一道難關。

最後我發現,每一次修正錯誤的過程其實都是一種難得的收穫。因為我們往往最容易記住那些花最多時間解決的問題,而這份經驗也能應用到生活中,面對現實的難題時,我因此變得更有耐心,也更懂得有條理地思考。


上一篇
[Day12]從紙上遊戲到程式實作:Python 版井字遊戲
下一篇
[Day14]一週回顧 & 小程式升級:加上logging日誌功能
系列文
軟體開發養成計畫:以小程式實作深化開發能力17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