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9
0
Software Development

軟體開發養成計畫:以小程式實作深化開發能力系列 第 29

[Day29]AI 與自動化測試的未來:TDD 新思維下的軟體品質革命

  • 分享至 

  • xImage
  •  

開場

在這次鐵人賽的挑戰裡,我從單純想「多做幾個 Python 小工具」開始,沒想到一路下來,已經能用程式實現各種想法:從記事提醒、打字遊戲、短網址工具、到圖片壓縮小助手。
而在每一次 Debug、每一次卡關的時候,我都發現一件有趣的事——AI,其實早已悄悄地參與在我的開發過程中
在軟體開發的世界裡,「測試」常被視為繁瑣卻又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隨著 AI 技術的進步,這項傳統上仰賴人工的工作,正迎來翻轉。
從過去我們手動測試、撰寫單元測試,甚至使用 Test-Driven Development(TDD)確保品質,到如今 AI 能自動生成測試案例、分析潛在錯誤,甚至學習過往行為來預測問題。

今天的主題,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AI 與自動化測試的未來」,看看這股新力量,如何重新定義「測試」這件事。

1.為什麼測試這麼重要?

對新手開發者來說,「測試」常常被視為額外負擔。
但其實,測試就像替程式上保險——平常不覺得重要,一旦出問題,就會知道它的價值

測試能帶來三個關鍵價值:

(1)防止回歸錯誤:修改一個地方不會不小心壞掉其他功能

在我日常寫程式中,回歸錯誤就是最常碰見的問題。

什麼是「回歸錯誤」?回歸錯誤是指:

若我們的應用程式原本有 A、B、C 三個功能都能正常運作。
現在需要修改功能 A 的程式碼,結果改完後,您發現功能 C 卻突然不能用了!
這個「因為修改 A 而導致 C 壞掉」的現象就叫做回歸錯誤。

如何測試?如何改善?

在開發初期,A、B、C 三個功能各寫好一個測試程式後,這個測試程式會自動檢查是否能正確執行。
當修改完功能 A 的程式碼後,只需要一鍵執行所有的測試。
如果功能 A 的修改意外地破壞了功能 C,這個測試會立刻亮起紅燈,我們就能在第一時間修復,而不是等使用者發現。

(2)提高可維護性:方便後續更新或改寫

可維護性是指說:

程式碼的生命週期很長,未來可能會需要更新、優化,或重寫某個部分。
如果程式碼很難理解、很難修改,它的可維護性就低。

如何測試?如何改善?

  • 提供「活的文件」: 好的測試案例不僅檢查功能是否正確,它其實也在示範這個功能「應該如何被使用」。當需要修改一個不熟悉的功能時,閱讀它的測試程式,就能快速理解它的輸入、輸出以及預期行為。
  • 降低修改的恐懼:如果一個舊功能有完整的測試,當需要重構時,我們可以放心地進行,因為只要測試能通過,就能知道新的內部結構仍然能正確地實現舊功能。

(3)驗證正確性:確保功能運作符合預期

「驗證正確性」是甚麼?

這是最直接的價值:確保我們所寫的程式碼,實際的運作結果,與期望的結果相符

如何測試?如何改善?

  • 系統性檢查: 可以設計各種邊緣案例來測試功能。例如,對於一個計算年齡的程式,不僅要測試正常輸入,還要測試極端或無效的輸入。
  • 自動化檢查: 與手動測試不同,自動化測試可以在幾秒內跑完幾百個案例,確保邏輯在各種條件下都萬無一失。

2.傳統測試與 TDD 簡介

傳統的測試通常是「寫完程式 → 再寫測試」。
而 TDD 的概念,則是顛倒順序:
1.先寫測試案例
2.撰寫程式碼通過測試
3.最後重構讓程式更乾淨

這樣的方式,強迫我們在動手寫程式前,就先思考「我要驗證什麼?」。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 Python 範例:

import unittest

def add(a, b):
    return a + b

class TestAdd(unittest.TestCase):
    def test_add(self):
        self.assertEqual(add(2, 3), 5)

if __name__ == "__main__":
    unittest.main()

這段程式不長,卻展現了 TDD 的精神——測試不只是驗證,而是一種開發邏輯的設計工具。

3.AI 如何改變測試思維

(1)自動生成測試案例:從「手寫」到「智造」

  • 過去:開發者需要手動分析程式碼的每一種可能路徑和邊緣情況(Edge Cases),然後手動撰寫對應的測試程式碼,這是一個耗時且容易遺漏的過程。
  • 現在:配合AI有語意理解與生成、自動產出測試情境,提高了測試覆蓋率,因為 AI 比人類更能系統性地思考所有可能的輸入組合,減少因遺漏測試情境而產生的回歸錯誤。

(2)智慧錯誤分析與預測:從「事後滅火」到「事先預防」

  • 傳統測試:測試失敗後,工程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手動比對錯誤日誌和程式碼,找出問題根源。
  • 現在:透過AI在自動化測試中的最大價值,不僅在於執行測試,更在於「學習與預測」。它能分析過去數千次的程式碼提交、測試紀錄與錯誤報告,從中歸納出哪些區域最容易出錯、哪些變動最常導致問題。當開發者提交新的程式碼時,AI 會主動評估這次修改的風險機率,甚至標記出與歷史錯誤高度相關的模組,提醒工程師特別留意。若測試耗時過久,AI 也能根據風險預測,智慧地挑選最相關、最關鍵的測試項目執行,大幅提升效率。

(3)AI 測試助手與輔助 Debug:程式碼的「智能副駕」

  • Debug 與修復:像 GitHub Copilot 或 ChatGPT 等 AI 工具,不僅能寫程式,還能讀懂錯誤訊息。當測試失敗時,可以直接將錯誤代碼貼給 AI,它能夠指出哪一行程式碼的邏輯是錯誤的,並且提供修改建議,有時甚至能直接生成修正後的程式碼片段。
  • 完整的模組生成:某些 AI 工具可以整合進開發環境IDE,當完成一個新的函式或類別後,它能一鍵生成這個模組所需的所有單元測試,讓測試的撰寫速度大幅提升。

4.AI 融入 TDD 的新思維:Human + AI 協作

AI 的出現並不代表開發者會被取代,相反地,它讓「TDD 思維」更容易落地。
例如我們可以這樣分工:

  • 人類開發者:設計測試邏輯與功能結構,確立測試目標。
  • AI 助手:自動生成測試案例、分析執行結果、提出修正建議。
  • 人類再審核:確保測試覆蓋完整、邏輯符合實際需求。

這樣的合作模式,讓開發者能把精力放在「創造」上,而非反覆驗證。

5.結語

隨著這場鐵人賽接近尾聲,我也愈來愈深刻地體會到——
寫程式不只是輸入與輸出,更是一種持續改善的過程。
而 AI,就像一位永不疲倦的測試夥伴,
陪我把每一行程式,都磨成更穩定、更優雅的作品。

AI 測試的未來,是「協作」而非「取代」。
AI 不會讓測試工程師消失,它讓測試更快、更準、更聰明。
在未來的開發世界裡,測試不再只是開發的最後一步,而會成為設計品質的一部分。


上一篇
[Day28]一週回顧 & 讓程式更有韌性:錯誤處理與測試
下一篇
[Day30]時間的印記:Python日曆記事工具與我的30天旅程
系列文
軟體開發養成計畫:以小程式實作深化開發能力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