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9
0
IT 管理

認識 Disciplined Agile:打造情境導向的敏捷之路系列 第 9

Day-09 從管理者到領導者:如何支持團隊成長與自主管理

  • 分享至 

  • xImage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19/20072027pVYmdZqK4j.png

控制與賦能的差別

當我們從傳統管理走向敏捷時,最先需要轉變的,其實不是流程,而是「管理者的角色認知」。

在傳統的工作模式中,「管理者」的任務通常包括指派任務、追蹤進度、確保交付結果,甚至決定團隊該如何工作。

這種模式在標準化作業流程明確、變動性低的環境中確實有效,但對於高度複雜、需求持續變化的知識型工作而言,這種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常常導致三個問題:

  • 降低主動性:成員只等著被交辦,不主動解決問題。
  • 延遲決策:每件事都得等主管拍板,無法即時回應變化。
  • 責任外包:只要出錯,大家習慣把責任推給管理者。

這樣的管理模式,自然也就談不上真正的自組織團隊。

Disciplined Agile(簡稱 DA)強調,領導者的角色不是「控制」,而是「賦能」。這兩者的差別,就決定了團隊能否成長為真正的自組織團隊。

所謂的「賦能」是以責任與信任為中心,由領導者設定目標與邊界,但讓團隊自行決定達成方式。團隊有更多空間才能去探索最合適的工作方式(Way of Working, WoW)。進而讓團隊能主動承擔責任,提升投入感與主人翁意識,在變化快速的環境下,保持團隊的適應性和韌性。

領導者的價值,不在於「管得多嚴」,而在於「幫助團隊有能力自主管理,並持續成長」。

領導者的支持方式

敏捷團隊的成功,來自於團隊成員能否自我管理、自我協調、並持續改善。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有一位具備領導能力的領導者,協助團隊建立明確方向、營造心理安全、並提供適當的反饋與引導。

領導者的角色不是「指揮」或「控制」,而是創造一個讓團隊能成功的環境。這種支持方式,不只是態度上的改變,更體現在日常行為中。

移除障礙,而不是製造規則

在傳統做法中,管理者常透過流程與規範來避免錯誤。而領導者則是主動幫團隊解決阻礙,例如爭取跨部門資源、協調外部依賴或是打通組織內的瓶頸流程。領導者的價值在於「排除障礙,讓團隊專注於交付價值」。

提供明確的方向,但不規定細節

領導者要確保團隊清楚「為什麼做」和「要達成什麼成果」。但「怎麼做」應該交由團隊自己決定,因為他們最了解現場狀況。這樣才能同時兼顧戰略對齊(不偏離企業目標)與 自主性(發揮創造力)。

鼓勵學習與持續改善

領導者要營造一個允許試驗的環境,讓團隊能嘗試新的 WoW。當實驗失敗時,與其責備,不如引導團隊反思「我們從這次嘗試學到什麼?」。這種環境才會培養出團隊的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建立心理安全感與信任

DA 強調心理安全感是團隊自主管理的基礎。因此領導者應該鼓勵透明溝通、接納不同觀點並讓成員敢於提出問題與建議。當團隊感受到信任,他們會更有勇氣承擔責任並自我驅動。

在敏捷的世界裡,能做到上述支持的領導者才是真正能推動團隊走向自主管理與持續成長的關鍵。

建立自組織團隊的條件

當我們談「自組織團隊」,很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是沒人管,每個人都想怎樣就怎樣,整個團隊像是一盤散沙。但事實上,真正成熟的自組織團隊,反而是紀律嚴謹、彼此協作、積極主動且持續改善的團隊。

只是,要讓一個團隊達到這樣的狀態,絕不是「放任」就能成事,而是需要有計畫地「支持與培育」。

所謂的自組織代表的是團隊能在沒有外部指令的情況下,自主判斷優先順序、協調工作內容,並持續交付有價值的成果。

但要做到這點,團隊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核心條件:

  • 有能力(Capability):知道怎麼做、有足夠的技能與知識處理當前的挑戰。
  • 有意願(Willingness):願意主動承擔責任、持續協作、學習與改善。

如果只強調「給予自主權」,但團隊尚未準備好承接責任,最終只會導致混亂與效率低落。而如果只關注「執行效率」,卻壓抑了團隊的參與感與決策空間,那麼再優秀的人也會逐漸失去動力。

自組織的基礎:明確的邊界與共識

要讓團隊能自組織,必須先建立一個清楚且穩定的運作環境,包括:

  • 明確的目標與優先順序:讓大家知道「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
  • 一致的行為準則與溝通規則:例如工作流程、回報節奏、決策方式。
  • 共享的工作視覺化機制:像是看板、進度圖表,讓團隊每個人都能看到整體進展與狀態。
  • 清楚的角色與責任分工:避免重複投入或無人承擔責任。

這些內容可透過制定團隊工作協議(Working Agreement)來形成共識,並視情況持續調整更新。

領導者的角色:從控制者轉變為促進者

在支持團隊邁向自組織的過程中,領導者的任務不再是「交辦工作、監督進度」,而是:

  • 創造讓人願意承擔責任的環境:讓失敗可以被討論、問題可以被提出、成員能彼此信任。
  • 協助建立團隊內部的自我調整機制:像是定期回顧會議、每日站會、問題討論流程等。
  • 培養決策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透過引導,而不是直接給答案,讓團隊學會自己思考、自己處理。

這樣的團隊帶領方法,比起單純分派任務,效果會顯現得更慢,但一旦建立起來,團隊將具備更高的穩定性與彈性。

打造自組織團隊,就像是在培育一個具備免疫系統的生物,它會自行感知問題、協調運作、主動調整。這需要領導者願意放手,但不是「全然不管」,而是用制度取代命令、用信任取代控制、用引導取代指示。當團隊真正具備了「能力」與「意願」,便會發現他們能做得比想像中還要更多、更快,也更好。

結語:從控制到賦能,建立有韌性的團隊文化

在多數傳統管理中,主管的任務是「控制」:控制進度、控制風險、控制資源。但在快速變動的環境裡,越想控制,反而越容易失控。因為真正的挑戰不是「做不做得好」,而是「變了該怎麼辦」。

唯有賦能團隊,才能打造出真正具備韌性的文化。

所謂「韌性」,意思不是不出錯,而是當計畫趕不上變化時,仍能做出適應;當遇到問題時,能快速找出解法、協作應對;當資源有限時,仍能聚焦於最有價值的事情;當失敗發生時,願意學習、並從中改進。

這種文化,無法靠命令或規範建立。它必須來自於團隊內部,源自成員之間的信任、共識與自主性。

高效團隊的建立仰賴一種從上而下、從內而外的支持方式,也就是:

  • 領導者提供方向與資源(不是細節與命令)。
  • 團隊建立自己的 WoW。
  • 成員彼此信任、願意合作、願意挑戰現狀。
  • 系統具備足夠透明度與回饋循環,讓問題能被看見、討論與改善。

這樣的組織,就算遇到不確定性,也能自行吸收、調整並持續前進。

從控制到賦能,是一種信任的轉換、也是一種文化的成熟。當團隊知道「遇到問題我們能處理」,而不是「出了事就一定會被罵」,那麼他們就會主動承擔、願意試錯,也會成為真正可靠、有彈性、值得信賴的夥伴。


上一篇
Day-08 什麼是團隊引導者?如何帶領一個 Disciplined Agile 團隊
下一篇
Day-10 打造心理安全的團隊文化:從情緒智商談起
系列文
認識 Disciplined Agile:打造情境導向的敏捷之路1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