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0
0
IT 管理

認識 Disciplined Agile:打造情境導向的敏捷之路系列 第 10

Day-10 打造心理安全的團隊文化:從情緒智商談起

  • 分享至 

  • xImage
  •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0/20072027SJoA5kQPia.png

心理安全的意義

在多數團隊中,沉默其實才是最常見的反應。不是因為大家都沒有意見,而是因為「說出來」往往伴隨風險。一旦發表了意見,可能會擔心被認為太敏感、太雞婆、太不合群。或者被貼上「找麻煩」的標籤,甚至可能影響未來的評價與升遷。

久而久之,大家學會了沉默。即使發現問題,也選擇不說;即使對現況有疑慮,也默默配合;即使看到同事出錯,也不願提醒。

這正是「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缺失的表現。

所謂心理安全,指的是在團隊中,一個人能夠坦率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緒,而不必擔心遭受羞辱、貶低或懲罰。這個概念由哈佛商學院教授艾咪.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提出,並透過 Google 的「亞里斯多德計畫(Project Aristotle)」被廣泛推廣。該研究顯示,在高績效團隊中,成員普遍認為自己可以自在地發問、承認錯誤,甚至挑戰主管的決定。

簡單來說,一個有心理安全感的團隊,不一定代表沒有衝突或分歧。而是即使有,也能安心討論,不怕被否定或責備。

反之,若心理安全感不足,團隊成員便會傾向自保,不願冒險表達真實想法。這不僅會壓抑創意與回饋,更可能讓錯誤一路被隱瞞到最終階段才爆發。

對敏捷團隊來說,若缺乏心理安全,就談不上自組織、自主規劃或持續改善。因為改善的前提,就是能誠實面對問題,而這正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

打造心理安全不是靠口號,而是從具體行為與日常互動中累積信任。我們可以從情緒智商的角度切入,探討領導者與團隊成員該如何共同營造這樣的文化。

情緒智商與團隊互動

一個領導者的語氣、態度,甚至表情,都會深深影響整個團隊的氛圍。不需要每天大吼大叫才能讓人緊張,有時候只要一次不悅的皺眉,就足以讓整個團隊噤若寒蟬。

這就是情緒的傳染力。而這股力量如果沒有被妥善管理,就會在無形中,壓抑成員的表達意願與參與熱情。

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指的是一個人覺察自己情緒、理解他人情緒,並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這不只是人際溝通的加分項,而是影響團隊文化與信任感的關鍵基礎。

在領導情境中,情緒智商包含幾項重要能力:

  • 自我覺察:察覺自己正在生氣、焦慮或沮喪,而不是一股腦地把情緒發洩到他人身上。
  • 自我管理:即使感到挫折,也能控制情緒、冷靜回應,避免無意間傷害團隊氣氛。
  • 社會覺察:具同理心和組織意識,能夠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理解為什麼他會那樣說、那樣做。
  • 人際關係管理:懂得引導對話、處理衝突、激勵團隊,而不是單靠權威壓制或冷漠旁觀。

當領導者及團隊成員擁有高情緒智商時,對於團隊的互動將帶來以下好處:

  • 提升溝通品質:能傾聽而不是只等待回應,讓彼此更容易理解需求與困難。
  • 減少衝突升級:當意見不合時,能控制自我情緒,用討論代替爭吵。
  • 建立信任感:成員願意展現脆弱(例如承認錯誤),因為知道團隊能夠接納。
  • 促進合作:不再只是「任務分工」,而是真正互相支持、共同承擔結果。

一個具備情緒智商的領導者,會以身作則地創造安全感。他們懂得適時表達關心,也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用尊重、同理心與透明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正是讓團隊感到「可以做自己」的開始。

建立信任與開放的對話氛圍

在一個真正有心理安全感的團隊裡,人們不只是敢說話,更敢說「我不知道」「我做錯了」「我有不同的看法」。

但現實中,通常看到的是相反的情況,開會時一片沈默,只因大家都在觀望老闆的臉色;工作出錯時,先忙著解釋「不是我的錯」,而不是分析問題根源;提問時總是預先強調「這可能是一個蠢問題」,害怕被質疑專業。

要打破這種文化,需要具體可見的行為來做引導。以下是幾個建立心理安全的實務做法:

  • 主動示弱,帶頭示範:身為領導者,可以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或不確定,例如「我也不太確定這樣做會不會更好,大家覺得呢?」這樣的開場,會讓團隊成員知道,不完美是被允許的。

  • 接住提問,而不是回嗆挑戰:當有人提出不同意見,避免立刻反駁,轉而詢問「你是怎麼想的?」「有沒有什麼我們沒注意到的?」讓提問成為探索,而不是攻擊。

  • 避免嘲笑與標籤:哪怕是一句開玩笑的「你怎麼會這樣設計」,都可能讓對方下次不再開口。尊重每一次發言的勇氣,讓團隊文化變得更寬容。

  • 鼓勵提問與回饋:可以在會議中加入「大家還有哪些疑問或不確定的地方?」這樣的提問,讓提問變得理所當然,而不是需要鼓起勇氣的冒險行為。

  • 肯定改善的嘗試:即使改善行動最後沒有成功,也應給予正面回饋,例如「這次的做法雖然結果不如預期,但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

心理安全不是要讓團隊變得「溫和」,而是讓團隊有能力真誠對話、共同成長。當人們不再害怕承認問題,才有可能真正去解決它。

當團隊越來越有心理安全感,就會開始出現「不同意見」。這其實不是壞事,反而是一種正向的徵兆,因為這代表大家開始敢講真話、不再只是附和表面共識。

真正高效的團隊,不是沒有爭執,而是能夠把爭執轉化為對話,從中找出更好的解法。

當衝突發生時:如何化解對立,轉向協作

心理安全不代表團隊裡不會有衝突,反而是成員更願意表達不同立場與需求,因此衝突會更頻繁地出現。重點不在於要避免衝突,而是要學會健康地處理它。

衝突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於是開始人身攻擊、情緒失控,甚至冷處理或隔離對立雙方,讓問題轉變成更大的裂痕。

作為領導者或團隊中的一份子,當發現衝突發生時,不妨試著引導雙方回到「問題本身」進行討論,而非停留在「誰對誰錯」的爭執上。

以下是幾個實用的衝突處理技巧:

  • 協助釐清彼此關注點:例如「你們兩位在意的點似乎不太一樣,能不能請你們分別說說最在意的部分是什麼?」

  • 讓雙方都有被聽見的機會:避免一方主導發言,並鼓勵以「我覺得…」「我需要…」這類非攻擊性的語言表達立場。

  • 將情緒與事件分開討論:先處理感受,再處理事情。可以先說:「我感受到這件事讓你有點挫折,我們先把感受說清楚,再看看能怎麼解決問題。」

  • 共創解方,而非妥協讓步:問問雙方:「有沒有可能找出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如果我們一起重新定義一下流程或目標呢?」

很多時候,衝突背後並不是價值觀的對立,而是資訊不對稱、溝通方式不一致,或壓力太大導致的情緒反應。當我們願意花時間傾聽與引導,就能把衝突轉化為對齊的契機。

而當團隊成員發現,就算發生衝突也不會被否定、被邊緣化,反而能獲得理解與支持,對這個團隊的信任感也會大幅提升。

從制度到習慣:讓心理安全成為團隊的日常

如果心理安全只依賴個別領導者的好脾氣或團隊成員的成熟度,那這樣的文化終究難以維持。真正穩固的心理安全,是要透過制度設計與日常習慣,共同建立起來的。要讓心理安全成為團隊的「預設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

  1. 訂立團隊工作協議(Team Working Agreement)

    讓整個團隊一起參與訂定互動規則,明確約定哪些行為是被鼓勵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例如:

    • 不打斷他人發言。
    • 每日站會中,不批評任何一人的進度。
    • 每次回顧會議至少給每個人一個正向回饋。

    當這些原則不是主管單方面制定,而是團隊共同討論出來的,大家更容易認同與遵守。

  2. 建立回饋循環,讓說真話成為常態

    定期舉行回顧會議,讓成員有機會針對流程、合作與決策提出意見。可以引導大家從「焦點討論法(ORID)」的架構出發,避免回饋流於情緒化或指責。

    也可以設計匿名回饋機制,讓比較內向的成員也能安心表達想法。關鍵不是「有沒有回饋」,而是「回饋是否被看見與討論」。

  3. 保留時間給改善,而非全力生產

    如果團隊永遠忙得不可開交,自然沒有空間討論改善,也談不上安全感。可以在每個迭代中預留 5%~10% 的時間,用於流程優化、知識分享或實驗新做法。

    這樣的安排,向團隊傳遞一個訊息:改善不是「做完正事後有空再說」,而是團隊成功的必要條件。

  4. 持續觀察行為變化,而非靠感覺判斷

    觀察以下這些小徵兆,就能知道心理安全是否正在發生:

    • 有人開始在會議上主動提出不同意見。
    • 錯誤能夠被迅速攤開討論,沒有責備。
    • 成員開始相互稱讚彼此的幫忙與貢獻。
    • 即使新人也敢在第一週就發問。

    這些具體行為,遠比做匿名問卷詢問大家的「安全感指數」更值得被關注與強化。

心理安全不是做過一輪活動就能達成的目標,而是一種長期的維護機制。唯有持續觀察、回饋與調整,才能真正讓團隊從「不敢說話」走向「願意傾聽彼此」,最終建立起高信任、高效能的合作文化。


上一篇
Day-09 從管理者到領導者:如何支持團隊成長與自主管理
系列文
認識 Disciplined Agile:打造情境導向的敏捷之路1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