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做專案,IT 專案開會時頂多 3~5 個人,而資料專案一開會,竟然能塞滿一整個會議室?
行銷、業務、資安、IT、法遵,大家輪流發表意見,句句有理,但句句衝突。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資料專案的利害關係人會這麼多、這麼雜、這麼難搞?
先來看個對比:
在傳統 IT 專案中,常見的利害關係人其實不多,通常有三大類:
這種專案通常比較像是「我知道我要什麼,請你幫我做出來」的委託關係。
PM 重點是控制時程、成本與交付。
但資料專案呢?
這些人彼此可能素未謀面,卻跟這些資料都有關。。
常見的資料專案角色包括:
這些人橫跨組織縱向(高層、中層、基層)與橫向(不同部門),他們對資料的定義、期待與焦慮,完全不同。
你會發現,每個部門都在堅持自己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對 PM 來說,這意味著必須在不同需求、焦慮與期望之間穿梭,協調各方,確保專案能順利推進。
舉幾個例子:
資料專案的 PM 更像是「跨部門外交官」。任務包含
協調內部部門,化解立場分歧
資料專案常跨越行銷、IT、資安、法遵等部門。PM 需要在他們之間搭建溝通橋樑,促進資訊交流與共識形成。
與其他廠商溝通,明確責任邊界
一個資料專案常常牽涉到多家乙方。PM 要釐清責任區塊,避免「你以為他會做、他以為你會管」的模糊地帶。
在多重觀點中,對齊共同目標
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 KPI,PM 要從中找到交集,建立大家都能接受的目標與驗收標準。
辨識什麼能談、什麼不能談
有些要求是硬性規定(例如資安法規),有些只是需求提出者之偏好(例如欄位命名方式)。PM 要能區分這兩種,不要在無法妥協的點上浪費時間,或是在能妥協的議題花很多時間討論。
除了上述任務,資料專案常常還出現以下狀況
- 你知道的他知道嗎?
在資訊高度不對稱的情況下,PM 應主動補充相關背景脈絡,協助不同角色之間化解理解落差。畢竟不是每一場會議,所有關鍵利害關係人都能參與,但資訊仍需要被妥善傳遞。
- 你在說什麼?
在資料專案裡,最常見的問題往往不是意見衝突,而是彼此講的根本不是同一種語言。資安講風險、行銷講轉換、工程師講欄位命名──沒有人有惡意,但都聽不懂對方的語言。PM 的責任之一,就是設法讓他們真正「聽見彼此」,用圖解、翻譯、比喻、甚至重述對方的話,讓彼此站在同一個認知基礎上。
- 聽懂了,然後呢?
就算能聽懂彼此,也不代表開會能有結果。如果會議中沒有擁有決策權的人,或沒人能提供必要的背景資訊,最終也只會討論半天、無法定案。所以另一個 PM 的關鍵任務是:事前辨識利害關係人角色,確保把該做決定的人、該補充資訊的人找進來。
讓大家聽見彼此的需求與限制,不然永遠只有 PM 在轉述與承擔團隊間的資訊落差。
像是 RACI 表、資料流向圖,把誰該做什麼、為什麼做,透過工具讓大家理解一致。
這個步驟常被跳過,但它其實是讓大家少走冤枉路的關鍵,因為只有對齊目的與對象,才能知道哪些需求是核心、哪些是可有可無,避免浪費時間。
每個人都會喊出一堆需求,但有些其實是 nice-to-have。PM 的價值就是從混亂中萃取「真正的需要」。
如果說 IT 專案像是專注蓋一棟樓,資料專案更像是規劃一整個城市。
人多嘴雜是常態,需求反覆是必然,政治協商是日常。
資料專案的成功,不只靠技術,更重要的是團隊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