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參與過 IT 專案,可能會覺得「需求收集」很簡單:畫面在哪、功能在哪,大家都能指得清清楚楚。但資料專案卻完全不一樣——因為我們做的不是系統介面,而是資料本身。而資料往往是第一次被「生出來」,連需求團隊自己可能都沒有明確的想像。
資料團隊:「您希望看到什麼樣子的資料?」
需求團隊:「就跟交易有關的呀?例如:貸款總額、滯繳天數等」
資料團隊:「您指的貸款總額是指什麼種類的貸款呢?滯繳天數要如何計算呢?可以從哪邊得到相關資料源?」
需求團隊:「我也不知道欸……」
資料是第一次被生出來
系統 UI 可以先畫草圖,大家看了就懂。但資料還沒產生,連需求團隊也無法想像結果。
資料專案相關經驗不足
多數業務或管理單位的成員,可能熟悉的是報表的結果,但並不熟悉資料是如何被整理、清洗、建構出來的,對他們來說,資料是「已經做出來的結果」;而對資料專案團隊來說,資料是需要「一步步定義、建構出來的產品」。
資料掌握度不高
公司裡有幾個系統、那些系統產出什麼資料、資料欄位的樣態……這些都不是簡單並且透過單一部門就可以盤點出來的資訊。
當需求團隊說:「我想知道哪些客戶有高風險違約傾向」,資料團隊可以先透過訪談或引導來取代直接詢問「我要取哪一張資料表?要使用什麼欄位?」,舉例如下
請需求團隊先描述並提供他們預期最終想看到的資料內容,例如表格欄位的名稱以及範例值,再根據這些資料內容來試著反推對應到資料來源可能的資料欄位與產出邏輯。
資料團隊與需求團隊對同一個欄位可能有不同理解,可以經過討論,共同產製欄位定義表,針對預期產出的資料標示以下資訊,幫助雙方團隊針對欄位名稱、來源、計算邏輯等資訊達成共識,減少反覆溝通與降低資料產出後卻不符合需求的機會。
資料專案之所以讓人焦慮,不只是需求不明,而是整個專案的本質就是「一起創造新的資料」。
與其追求一開始就取得完整的需求,不如試著循序引導、分階段驗證。
在這個過程中,資料團隊不只是「生產資料」,更是幫需求方整理思路、建立共同語言的橋樑。
換句話說,資料專案的挑戰,也是一個機會
讓所有人一起學會在未知中找到方向,並從模糊走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