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第三週的下半場!在過去的 17 天裡,我們已經像一個專業的策略師和內容創作者一樣,熟練地在 Vertex AI 的圖形介面 (UI) 上進行各種操作。
但你是否曾好奇:當我們在介面上點擊「提交」按鈕時,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的電腦是如何將指令傳送給遠在天邊的 Google 伺服器,並得到 Gemini 的回應的?
今天,我們就要來揭開這個神秘的「黑盒子」。我們將學習一個能無縫銜接 UI 與程式碼的「翻譯機」功能——取得程式碼 (Get Code)。
▋為什麼要理解程式碼?
你可能會想:「我只是個創作者,又不是工程師,為什麼要懂程式碼?」
理解程式碼,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成為一個開發者。但對創作者來說,它至少能帶來兩大好處:
突破 UI 的限制:圖形介面能做到的事,程式碼都能做到;但程式碼能做到的事(例如:自動化、串接其他服務),圖形介面卻不一定能。理解程式碼,是未來實現「自動化工作流」的基礎。
與工程師高效協作:當你需要請工程師幫你開發一個 AI 小工具時,如果你能直接提供一段可運行的程式碼範例,而不是用口頭描述,溝通效率將會提升百倍。
而「取得程式碼」功能,就是為我們這些非工程師背景的人,所設計的最佳學習橋樑。
▋實戰開始:解密你的第一個 AI 程式碼
打開 Vertex AI 的 Generative AI Studio。
第一步:載入一個你熟悉的提示模板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先載入一個之前建立過的、相對簡單的提示。
在左側選單的「提示 (Prompts)」中,找到並載入我們 Day 10 建立的「[工具] 爆款標題生成器」。
在「測試資料」的 {{主題}} 欄位中,隨意輸入一個主題,例如:「個人成長」。
點擊「提交 (Submit)」,確認 AI 能正常生成標題。
第二步:點擊「取得程式碼」,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在介面的右上角,你會看到一個「程式碼」的按鈕。
點擊這個按鈕,一個新的視窗會彈出,裡面就是你剛剛在介面上所有操作所對應的「程式碼版本」。
第三步:解讀程式碼 (麻瓜版)
別被滿滿的程式碼嚇到,我們不需要讀懂每一個字。我們只需要像看一篇英文文章一樣,抓住幾個關鍵字,就能理解它在做什麼。
你會看到程式碼主要分為幾個區塊,讓我們來一一解密:
import vertexai
翻譯:這就像在說:「嘿,電腦,我們接下來要使用 Vertex AI 的工具了,請幫我把它準備好。」
model = GenerativeModel("gemini-1.0-pro")
翻譯:這行程式碼,就對應了我們在介面右側「模型」下拉選單中,選擇 gemini-1.0-pro 這個模型的動作。
response = model.generate_content(...)
翻譯:這就是最核心的「提交」動作。generate_content 就像是按下「提交」按鈕,括號裡面的東西,就是我們傳送給 AI 的所有指令。
括號裡面的內容
我們在「系統指示」中寫的內容、在「主提示框」中設計的模板、我們在「測試資料」中輸入的主題「個人成長」,都出現在這裡。你還會看到 temperature=0.9 這樣的設定,這就對應了我們在介面上調整的「溫度」參數。
結論:這段程式碼,其實只是用另一種語言,把你剛剛在介面上「點、選、輸入」的所有動作,重新描述了一遍而已。
第四步:複製與保存
在這個彈出視窗的右上角,有一個「複製 (Copy)」按鈕。
操作:點擊它,將整段程式碼複製下來,並貼到一個純文字編輯器中(例如 VS Code, 記事本),將檔案儲存為 day18_test.py。
今天,我們沒有寫任何一行程式碼,但我們「翻譯」了我們的第一個 AI 程式。我們利用「取得程式碼」功能,揭開了 UI 操作背後的神秘面紗,直觀地理解了程式是如何與 AI 進行溝通的。
這一步,為我們打開了通往「自動化」世界的大門。
明天,我們將帶著今天複製的這段程式碼,進入一個對新手極其友善的線上工具——Google Colab,親手執行它,並看到 AI 在程式碼的世界中,為我們生成回應。這將是你創作旅程中,極具成就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