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變快、手心微汗、呼吸變淺,這些微小的變化比語言更早發生,也更難「偽裝」。隨著穿戴感測器與邊緣運算普及,用多種生理訊號推估情緒狀態已不再只是實驗室話題;它能協助客服調整話術、車載系統預警疲勞、學習平台動態調難度、健康 App 早期偵測壓力過載。
今天帶你看:從「為什麼多模態」 → 怎麼前處理與標註 → 怎麼做融合與個體化 → 怎麼評估 → 最後給一個最小可行原型(MVP)清單。
單一訊號常受環境或動作影響(例如運動時心跳上升未必等於焦慮)。多模態能互補:
EDA ≈ 喚醒度、HRV/呼吸 + 語境 ≈ 情緒效價線索
量什麼、看什麼、注意什麼?
RMSSD
, SDNN
(R–R 間期變異)。LF (0.04–0.15 Hz)
, HF (0.15–0.4 Hz)
, LF/HF
。SD1/SD2
。SCL
(慢變化)。SCR
數量/幅度/上升速率(事件型)。(1) 單一訊號的「基本款」:
(2) 深度學習:
深度模型請先小再大,避免過度擬合;先用較短的輸入窗(例如 6–8 秒)驗證可行,再拉長。
(3) 怎麼把多種訊號「合起來」 :
(4) 個體化:
(5) 推論穩定:
HR
, RMSSD
, LF/HF
;EDA:SCL
, SCR/min
;RSP:RR
, irregularity
。τ
+ EMA 平滑 + 冷卻 10–20 秒。訊號變化 | 可能意義 | 建議系統動作 |
---|---|---|
HR 上升 + RMSSD 下降 + SCR ↑ | 高喚醒/壓力 | 縮短路徑、預期管理、提供人工協助 |
HF↑(副交感)+ 呼吸變慢 | 放鬆 | 正向回饋、進入更深層練習 |
運動偵測↑ 但 EDA/HR 同步↑ | 活動造成的生理變化 | 降低情緒判斷權重、延後決策 |
連續低信心 | 感測品質差 | 提醒調整配戴/接觸,暫停情緒推論 |
情緒感知不是要讓系統「讀心」,而是讓系統更會對人。把心跳、皮膚電、呼吸放在一起看,先用 可解釋的基線 確認訊號可用,再逐步引入深度模型與融合,並以 個體化校正、時間平滑、低置信保守策略守住體驗。當這條鏈路(感測→理解→回應)穩了,無論是客服、車載、學習或健康場景,都能把情緒感知當成一顆可靠的模組接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