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模型完成複雜的任務,單一句指令可能無法得到想要的結果,與其一次把所有需求都丟給 AI,不如試著用拆解和串接的方式,來處理這些複雜的任務
我們將大任務切分成多個小步驟,讓 AI 一步步完成,再把這些步驟的結果串起來,組合成完整的輸出,這種方法的核心精神有兩個:
假如我們要 AI 寫一份市場研究報告。如果直接下指令:
請寫一份 3000 字的市場研究報告,涵蓋產業現況、競爭者分析、消費者洞察與未來趨勢,並附帶數據表格
這樣的要求很龐大也很複雜,AI 容易顧此失彼,如果把思維拆解可以分成以下五點:
可以看到每一步相對簡單,成功率也更高,符合拆解任務的三個基本原則:
我們的目標是把大任務切成一小塊一小塊,以此降低難度,也能讓 AI 專注在特定的目標上,比較不會跑偏
假設要寫一篇長文,我們可以分成以下步驟:
我們來用 Gemini 2.5 Flash 實際跑跑看:
請為「原生家庭對小孩的影響」生成一個文章大綱,需分成三大部分,每部分再細分成 2–3 個小節。
再來是擴寫的提示詞,後續的擴寫也是同樣方式處理:
根據以下大綱的第一部分,撰寫完整內容,約 600 字:
[貼上大綱的第一部分]
分別產生完整內容後,再將全文進行整合優化:
請將以下三個部分合併,並優化銜接語句,生成一篇完整文章。
關於分段設計的切割點,也許可以依照時間維度 (例:過去、現在、未來),抽象層級 (例:概念、原理、應用) 或流程順序 (輸入、處理、輸出) 來切分。
也推薦另外一個技巧,類似 AI Agent,可以在不同階段給 AI 不同的角色,如此能讓回應更加專業:
如果分段式的提示詞解決了單一步驟的品質不一問題,那麼接下來要介紹的 Prompt Chaining (指令層疊) 就是把這些小塊串接起來,形成結構化的流程。他的概念很簡單,就是把第一個 Prompt 的輸出結果,作為第二個 Prompt 的輸入,不斷往下串接,形成一條鏈 (Chain),這樣就能設計出 AI 自己的工作流,讓 AI 從一次性回答變成我們任務流程的一部分。
假設要建立客服 QA 系統,流程可能會這樣設計:
Step 1. 提取問題關鍵字
用一句話摘要以下使用者提問的重點:
「我昨天買的藍牙耳機連不上手機,請問要怎麼解決?」
AI 輸出:藍牙耳機無法連線
Step 2. 比對知識庫
根據以下關鍵字,查找知識庫中最相關的三個項目:
關鍵字:[Step 1 的輸出:藍牙耳機無法連線]
AI 輸出:項目 A、項目 B、項目 C ...
Step 3. 生成回覆
請根據這三個知識庫條目:[Step 2 的輸出]
撰寫一個語氣友善專業,長度不超過 150 字的專業客服回應。
AI 輸出:完整的客服回覆
還沒正式開發前,可以用 Prompt Chaining 串接流程,一層一層的進行規劃:
Step 1. 需求分析
我需要開發一個待辦事項管理系統,請分析核心功能模組和技術架構建議
[貼上詳細需求]
AI 輸出:功能模組與架構建議
Step 2. 資料結構設計
基於以下需求分析:[Step 1 的輸出]
請設計資料庫架構,包含資料表、欄位定義與關聯性
AI 輸出:資料庫 Schema
Step 3. API 設計
根據以下資料結構:[Step 2 的輸出]
請設計相關的 RESTful API 端點、HTTP 方法與請求回應格式
AI 輸出:API 文件
使用 Prompt Chaining 雖然有點麻煩,因為要把上一次的輸出當作這一次的輸入,但這樣可以讓每個步驟專注於一個任務點,減少提示詞的複雜程度,而且最大的好處就是可控性,因為我們可以在任何階段介入調整,假設步驟 2 輸出的效果不好,我們就只需要重跑步驟 2 的輸出,不用從頭來過。
我們使用分段提示詞把大的任務切成一小塊一小塊,以此降難度,再用 Prompt Chaining 串接這些小塊,形成結構化的流程,這些條件也都是為了把 AI 從單一問答是變成一個 AI Ag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