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抽離 AI 回到現實世界時,會發現一個人是無法獨力完成所有工作的,我們不太可能在當產品設計的同時,還要去做商業規劃或創意發想,因為這些都需要有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人共同討論而成。所以我們可以利用 AI 製作多個角色的提示詞,請 AI 扮演多角色,以這些角色的視角依序發言、辯論,最後統整成一份有意義的結論。
一般提示詞的輸出比較偏向單一視角與線性思考,像我們會要求 AI 用 XXX 角度分析,或是用你現在是 XXX 的提示詞,但這些輸出也只是那一個單一角色的思考方式,所以透過多角色的模擬討論,就能避免這種單一視角的盲點,而且還能模擬真實的團隊協作,這樣會更貼近我們現實生活的工作流程。
如果再善用不同角色搭配不同風格的提示詞,還能擦出不同的火花,發現一些衝突跟機會,會讓整個討論愈來愈有趣,而且透過不斷地討論也能獲得更深入的分析與想法。
在設計多角色提示詞時,我們可以抓住以下幾個原則,讓提示詞的設計更為順利:
最重要的角色設定,除了要定義角色的基本職責,還要深入描寫角色,讓他們變得更立體真實,這樣產生的觀點才有價值。這邊提供四個深入描寫角色的原則與建議:
我們還要設計明確的討論主題,可以告知 AI 這場會議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和決策點,讓主題更聚焦,討論就會愈深入。再來是設計討論的流程,通常都會安排一位主持人引導全局掌控節奏,確保對話有序進行,常見的流程還有依序發言或自由辯論。最後也可以請主持人協助總結,避免跑題。
請模擬一場產品功能評估會議。
情境:我們正在考慮為一款 AI 個人理財 App,加入加密貨幣投資建議功能。
請用下四個角色進行討論,並遵循「輪流發言 -> 自由討論 -> 主持人總結」的流程:
1. 小明 (產品經理):謹慎但有野心,關注市場需求和用戶體驗
2. 大國 (技術總監):重視系統穩定性,對快速開發新功能持保守態度
3. 大華 (行銷經理):KPI 與新用戶增長掛鉤,傾向支持有話題性的功能
4. 美美 (財務經理):極度數據導向,關注成本控制和投資回報率
討論主題:是否應該推出此功能?
這次使用 ChatGPT5 模型,讓四個 AI 扮演的角色互相對話討論,由此產生結論:
以下是結構化的執行流程圖,這樣的方法可以讓討論更有效率,大家可以試試看:
我們可以善加利用自己建立的這些角色,再加入更多的衝突,或是改變情境,平衡討論 ... 等。
例如,可以故意要求某個角色反駁對方的觀點,可以加入這樣的提示詞:
請小明對美美的保守財務分析提出反駁,強調錯過市場機會的成本
也可以改變討論的前提,觀察每個角色的反應,例如:
假設競爭對手剛剛推出類似功能並大獲成功,請各角色重新評估立場
還能再加入其他角色來平衡討論:
請一位外部顧問總結以上討論,提出折衷方案
多角色提示詞可以模擬團隊協作,幫助我們取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觀點,還能模擬真實世界中的決策場景,提前找到可能的風險或是挖掘更多的機會。希望大家都能善用這個技巧,這樣在面對複雜的問題時可以做出更全面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