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9
0
AI & Data

資料專案修羅場,30天手把手教你暗黑求生術!!!系列 第 9

專案中的「完成」定義:為什麼每個角色理解都不同?

  • 分享至 

  • xImage
  •  

「我完成了!」...真的嗎?

這句話在專案裡,聽起來是個好消息,但有時卻像顆不定時炸彈。

系統工程師說:「我這邊 VM 開好了,帳號密碼也寄給你了,我的部分已經完成了。」

開發工程師:「我需要的帳號怎麼沒有相對應的權限?這樣不算完成吧?」

專案經理:「我這邊沒有收到相關的測試或操作文件,無法對外交付,這樣不算完成吧?」

「完成」(Done)這個詞,乍聽之下再簡單不過,不就是「事情做好了」嗎?但在專案團隊裡,它卻是個高度主觀、甚至有點混亂的概念。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完成」了自己的部分,看似誰都沒有錯,但沒有人能真正把事情推進下一步。

問題出在「完成」的定義,並不是客觀的,而是高度依賴角色與目標所達成的團隊共識。

角色 該角色認知上完成的定義之範例
系統工程師 系統資源已建立完成,連線測試成功
開發工程師 程式能成功部署、執行、有正確的存取權限
測試工程師 完成測試並提供測試報告
專案經理 任務已達交付標準、能提供給客戶進行驗收

每個人都只處理自己熟悉的一段流程,卻沒有人從整體專案交付的角度去對齊這些「完成」的標準。在沒有明確共識的情況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的認知為基準,溝通自然容易出現落差。

💣「Done 不一致」帶來的代價

當「完成」的定義不一致,會發生什麼事?

  • 🔗 專案停滯:下一個角色無法接手,專案交付鏈斷裂
  • 🔁 重工頻繁:團隊以為任務都已經完成,結果到驗收發現還要補東補西,浪費時間與人力
  • 🎯 信任受損:PM 被迫承擔溝通落差,團隊之間互相怪罪
  • 📉 品質下降:缺乏完整驗收流程,容易遺漏關鍵細節

如何讓「完成」真正被完成

別再只是單方面認定「完成」

與團隊達成共識,所謂任務的完成,並不是交付者單方認定完成即可**,**而是接手者能否順利展開下一步。

為每個任務定義清楚的「完成」標準

  1. 透過討論一起訂定何謂完成的 Checklist,讓「交付者」與「接手者」共同定義完成標準。
  2. 對於常見任務,團隊可以事先設計好對應的 Checklist,可以透過團隊討論自行定義,或是遵守公司中既有的規定,舉例來說

以資料管線交付為例

  1. 交付者:資料工程師
  2. 接手者:專案經理
檢查項目 說明
✅ 確認管線實作符合需求文件 需求欄位、邏輯、資料格式與命名規則一致。
✅ 已依據客戶需求完成測試,並提供測試記錄 含測試資料、測試成功與失敗案例、測試文件
✅ 說明關鍵欄位有無特殊情況 如欄位為 null 的原因、主鍵欄位值有重複等
✅ 說明目前已知之限制 如部分欄位為 hardcode、目前為 raw data 導入,尚未進行資料清洗等
✅ 列出尚需其他角色協助項目列出 如需資安開白名單、PM 申請權限等
✅ 提供程式碼或設定檔存放位置 讓 PM 知道程式在哪裡,有需要能 tag 給其他技術人員

上一篇
資料專案廠商大亂鬥:PM 的崩潰生存手冊
下一篇
千里之行,始於資料規格書 (上)
系列文
資料專案修羅場,30天手把手教你暗黑求生術!!!1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