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的快速發展,其在語言、圖像、音樂甚至程式碼的創作能力,為各行各業帶來顛覆性的改變。然而,這項技術在提供便利與創新之餘,也引發了一連串的法律與安全爭議,成為目前全球科技政策討論的焦點。
一、著作權與智慧財產權問題
生成式AI的訓練往往依賴大量的網路資料,其中包含受著作權保護的文本、圖片與影音內容。許多創作者與媒體機構質疑,AI在未經授權下使用其作品進行訓練,已構成侵犯著作權。即使AI所生成的內容並非直接抄襲原作,但其風格與內容高度相似,也引發所謂「衍生作品」是否侵權的爭議。此外,由AI所創作的內容是否具備著作權保護資格,也是一大未解的法律灰區。
二、錯誤資訊與深偽技術
生成式AI容易產生看似合理、實則虛假的內容(俗稱「幻覺」),這對新聞、學術和醫療等資訊正確性要求極高的領域是一大風險。更進一步的,AI也被用於製作「深偽」(Deepfake)影音,這些影片可以逼真地模擬名人的言行,用於詐騙、選舉操縱或散播假新聞,對社會信任造成威脅。
三、個資保護與資料安全
AI模型可能在訓練過程中意外記錄使用者的個人資料,進而在生成內容時無意中洩露。例如,一些AI聊天機器人曾被發現能回傳訓練時收錄的電子郵件、住址等資訊,對個資法規如歐盟的GDPR形成潛在違反。此外,AI系統本身也可能成為網路攻擊目標,若遭入侵,將帶來更大範圍的資訊安全風險。
四、道德與責任歸屬問題
當AI生成有害、歧視、暴力或違法的內容時,究竟該由誰負責?是開發者、使用者,還是平台提供者?目前各國的法律架構尚未明確界定這些責任歸屬,使得AI應用處於一種「無責真空」的模糊地帶。此外,AI的道德判斷標準也尚未統一,如何確保其行為合乎人類價值與倫理,仍有待進一步討論。
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對法律與安全體系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需仰賴政府、產業、學界與公民社會的共同努力,建立明確的規範與技術防線。唯有在保障創新與自由的同時,兼顧權益保護與社會安全,才能讓生成式AI真正成為促進人類福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