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9
0
生成式 AI

30天製作生成式AI的互動網頁專案系列 第 29

Day-29 30天鐵人賽內容統整

  • 分享至 

  • xImage
  •  

在這次的鐵人賽中,我一路從撰寫網頁、串接語言模型、使用 Flask 架設後端,到最後把整個網頁美化完成,完成了一個端到端的專案流程。回頭來看這條路徑,其實是把「理論 → 實作 → 整合 → 用戶體驗」這幾個階段串在一起,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全棧練習。

在這次鐵人賽中,我選擇了一條幾乎涵蓋前後端整合的路徑,過程中每一步都有收穫也有挑戰。以下就是我這幾個階段的學習心得與反思:

一、撰寫網頁(前端基礎構建)

我從最基礎的 HTML、CSS、JavaScript 開始撰寫前端畫面。這階段的重點在於:

UI 架構(按照設計稿或 Wireframe 決定結構)

元素定位與排版(Flexbox、Grid、盒模型)

互動邏輯(按鈕點擊、輸入欄位、畫面切換等)

與後端/API 通訊的思路準備(例如決定要用 fetch、Promise、非同步函式等)

在這階段,我就已經設想好:前端會把使用者輸入或問題送給後端/模型,再把模型的回應顯示回來。因此我在前端做好預備的 input / output 結構與畫面樣式。

二、串接語言模型 API

當前端架構做好後,下一步就是把 AI/語言模型串接進來。這部分實作中常見挑戰有:

API 憑證保護:不能把私鑰寫在前端,要由後端代為呼叫

請求格式與資料結構:如何包裝 prompt、參數、回傳格式等

錯誤/異常處理:網絡錯誤、API 速率限制、回傳非預期格式等

資料解析與前端顯示:把模型回傳內容(可能有多段文字、標點、HTML/Markdown 等)解析、格式化、顯示在頁面

這部分讓我理解了前端-後端分層設計的重要性,也讓我對非同步 JavaScript(Promise、async/await)與錯誤處理有了更深的體驗。

三、Flask 後端架設與 API 中介

在後端,我選擇 Flask 作為 Web 框架來搭建 API 中介。這階段的重點包括:

建立 Flask 路由,例如接收 POST /api/chat 的請求

從前端接收資料(JSON)、處理參數、呼叫語言模型 API

將模型回傳結果包裝成 JSON 回傳給前端

處理跨域(CORS)、安全性(驗證、限制請求頻率)、錯誤回傳格式等

部署在伺服器上:可能是 VPS、雲端主機、Heroku、Docker 容器等,並確保前端可以正確向該後端呼叫

透過這個階段,我實際把前端與模型/後端串接起來,讓整個系統能動起來,從用戶輸入 → 模型處理 → 回傳顯示,是一個完整流程。

四、美化網頁與使用者體驗優化

最後,我把重心放在前端界面的美化與使用者體驗(UX)上:

配色、字型、排版:讓介面看起來更整潔、專業

響應式設計:支援在不同螢幕尺寸(手機、平板、桌機)上的版面排版

顯示效果與互動:加入過渡動畫、滑動、 Loading 標示、錯誤提示等

頁面流暢性:減少不必要重繪、避免過多 DOM 操作,確保在資料回傳與顯示上使用者沒有明顯卡頓感


上一篇
Day-28 生成式AI面臨的法律與安全問題
系列文
30天製作生成式AI的互動網頁專案29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