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題:深入瞭解專案管理
一、定義
IT 不只是處理日常的支援與維運,當公司要升級系統、導入新技術或推動數位轉型時,就需要透過專案管理來有條不紊地完成每一個目標。
二、主要職責
以下是 IT 專案管理的主要職責:
- 制定專案目標與範圍:明確說明這個專案要解決什麼問題,範圍包括哪些工作、不包括哪些,避免資源浪費或目標模糊。
- 訂定時間表與里程碑:安排每個階段的進度與交付項目(milestone),如:系統測試完成、上線前驗收等。
- 分配專案資源(人力、預算、設備):根據任務分派適當人員與工具,同時控管預算,不讓專案超支。
- 辨識風險並設立因應計畫:像是人員流動、技術障礙或需求變動等,都可能影響專案,要提前規劃備案。
- 監控進度並即時調整策略:專案過程中持續追蹤進度,若出現落後或障礙,要快速調整策略或資源分配。
三、IT 專案常見類型
- 系統導入:如 ERP(企業資源規劃)、CRM(客戶關係管理)等大型系統。
- 軟體開發與升級:如開發新系統、APP,或更新現有系統。
- IT 架構搬遷:例如資料中心遷移、系統上雲等。
- 資安強化與合規性專案:如符合 ISO 27001、個資法、資安漏洞修補等。
四、使用工具與方法
- 專案管理平台:如 Microsoft Project、Trello、Asana、Jira 等,可以用來指派任務、追蹤進度與協作溝通。
- 專案管理方法論:
- 瀑布式(Waterfall):傳統的線性方式,適合範圍明確、變動少的專案。
- 敏捷式(Agile)與 Scrum:適合需求會變動、需要快速回饋的開發型專案,例如軟體開發。
- 專案文件:如
- WBS(工作分解結構):將整個專案拆分為小任務
- 甘特圖(Gantt Chart):視覺化排程與進度追蹤
- 風險矩陣:分析風險的可能性與影響程度
五、實務案例分享
某公司 IT 團隊在導入 CRM 系統時,選擇使用敏捷式開發方式。他們以兩週為一個迭代(Sprint)進行開發與測試,並在每次迭代結束後收集使用者回饋,不斷修正與優化。結果整個開發時程比原本預期縮短了 30%,而且系統上線後也更貼近使用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