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化的時代,軟體系統不僅要能快速迭代,更必須維持高度的可靠性。這也是 SRE(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網站可靠性工程) 出現的原因。它源自 Google,將軟體工程的思維應用在系統運維中,以程式碼和自動化的方式來提升可用性與穩定性。
SRE 的精神在於:以工程化方法來解決傳統運維的問題。過去,系統維護往往依賴人工操作,容易發生錯誤且難以擴展。而 SRE 主張把這些任務轉換為程式碼,例如:自動化部署、自動監控、故障回復機制,讓大規模系統的管理更高效、更具一致性。
簡單來說,SRE 是在 快速變動(新功能上線) 與 系統可靠(穩定運行) 之間找到平衡的一門學問。
可靠性是競爭力
系統穩定才能贏得使用者信任,否則再多功能也無法挽回糟糕的體驗。
支撐大規模應用
在流量瞬間暴增時,自動化的 SRE 機制能快速擴展,避免網站宕機。
降低維運成本
透過程式碼取代重複性人工操作,減少錯誤率,同時釋放人力去專注在更有價值的工作上。
服務水準管理(SLA / SLO / SLI)
在 SRE 的框架裡,可靠性通常透過三個核心元素來量化:
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務水準協議)
指組織與客戶之間的正式承諾,通常寫入合約。例如保證網站 99.9% 正常運行時間,若未達標,可能需要退款或提供補償。
SLO(Service Level Objective,服務水準目標)
是內部設定的具體可靠性目標,幫助團隊追蹤服務品質。例如設定 API 平均回應時間低於 200 毫秒。
SLI(Service Level Indicator,服務水準指標)
是用來衡量服務表現的實際數據,例如:錯誤率(Error Rate)、延遲(La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SLI 的數值會與 SLO 比較,用來判斷是否達成目標。
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可以這樣理解:
-SLI 提供事實數據,
-SLO 訂出內部的努力目標,
-SLA 則是對客戶的外部承諾。
錯誤預算(Error Budget)
SRE 不追求 100% 完美,而是允許一定比例的失敗。這樣能在「快速上線」與「保持穩定」之間取得彈性。
自動化
從監控、警示、部署到修復,盡可能用程式實現,降低人力操作帶來的風險。
持續改進與學習
發生故障後,SRE 會進行 Blameless Postmortem(無責檢討),聚焦在改善流程,而不是責怪個人。
常見的可靠性指標包括:
這些數據透過可觀察性工具收集,例如指標、日誌、追蹤,讓團隊能定位問題。
雖然 SRE 與 DevOps 都致力於縮短交付時間、提升系統品質,但兩者有不同的側重點:
總結來說,DevOps 是「理念」,SRE 是「實踐」。
SRE 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可靠性思維。隨著系統越來越龐大與複雜,它讓團隊在創新速度與系統穩定之間取得平衡,確保用戶能獲得一致、穩定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