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在邊緣端跑模型?
過去我們談 AI,直覺就是「雲端 API」。
但隨著隱私、延遲、網路可靠性與成本的壓力,邊緣端(Edge AI)開始變成新焦點。
一句話:不是所有問題都要丟上雲,能在現場處理的,最好就在現場處理。
三種典型邊緣端場景
1. 手機(Mobile)
2. 工控機(Industrial PC)
3. IoT 裝置(智慧感測器 / 邊緣閘道器)
技術基礎:如何讓大模型「縮小」
量化(Quantization):
剪枝(Pruning)與蒸餾(Distillation):
高效推理引擎:
我的小實驗
有一次我把 LLaMA-7B 量化成 4bit,放到一台工控機(i7 CPU + 32GB RAM)上跑:
這一刻,我感受到「邊緣端大模型」的價值並不是速度,而是 隱私 + 控制權。
挑戰與未來
挑戰:
未來:
結語
生成式 AI 不一定要在雲端才跑得動。
手機能處理個人助理,工控機能處理工廠數據,IoT 能做即時事件偵測。
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分層 AI」世界:
真正的智慧,將來自於這兩端的協作,而不是單一端點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