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便宜,實際昂貴
很多主管一開始聽到「生成式 AI」會以為:
但真正進入專案後才發現:
最大的成本往往不是 license,而是隱性開銷。
一、算力成本:不只是 GPU 價格
我看過一間中小企業:原本預算 50 萬新台幣做「AI 客服」,結果半年下來光是雲端推理帳單就破百萬。
二、資料成本:清理比收集更貴
有工廠嘗試把維修紀錄丟進 RAG,結果 AI 回答常常亂講。追查後才發現:紀錄 30% 是錯字、縮寫、甚至「抄錯機台號」。清理這些資料比寫程式還累。
三、人才成本:AI 工程師 ≠ 傳統 IT
我認識的一家公司,最後決定「不養 AI 團隊」,改用顧問合作。但顧問費用是每月幾十萬,依舊是一筆長期支出。
四、隱性成本的組合效應
算力、資料、人才三者疊加,常見的情境是:
結語
生成式 AI 的導入就像買車:
真正要評估的不是「能不能做」,而是「能不能持續運行」。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在 POC 後停下來,因為隱性成本遠超過原本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