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3
0
生成式 AI

AI Development系列 第 13

Day 13|企業導入生成式 AI 的隱性成本:算力、資料、人才

  • 分享至 

  • xImage
  •  

表面便宜,實際昂貴
很多主管一開始聽到「生成式 AI」會以為:

  • API 有免費額度
  • 開源模型可以自己架
  • Prompt 馬上就能用

但真正進入專案後才發現:
最大的成本往往不是 license,而是隱性開銷

一、算力成本:不只是 GPU 價格

  • 雲端租用:大模型推理動輒需要 A100 / H100,一張卡一小時上百元美金。
  • 本地自建:買卡便宜,但還要機櫃、散熱、電力、人力維護。
  • 隱性成本
    • 併發量增加 → 成本曲線爆炸
    • 模型更新(每半年一次) → 舊卡過時
    • 24/7 SLA → 需要額外備援

我看過一間中小企業:原本預算 50 萬新台幣做「AI 客服」,結果半年下來光是雲端推理帳單就破百萬。

二、資料成本:清理比收集更貴

  • 收集:文件、PDF、工單、對話紀錄,很多企業都有。
  • 清理:格式不一、拼字錯誤、錯誤標籤,人工修訂花的錢遠超過收集。
  • 隱性成本
    • 標註人力(domain expert)→ 專業時間昂貴
    • 權限控管(哪些人能看哪些文件)→ 系統整合費用
    • 資料維護(持續新增/更新)→ 不是一次性,而是常態開銷

有工廠嘗試把維修紀錄丟進 RAG,結果 AI 回答常常亂講。追查後才發現:紀錄 30% 是錯字、縮寫、甚至「抄錯機台號」。清理這些資料比寫程式還累。

三、人才成本:AI 工程師 ≠ 傳統 IT

  • 稀缺性:熟悉 LLM + MLOps + 向量資料庫的人才不多,薪資普遍高。
  • 培訓成本:既有 IT 團隊需要重新學習 RAG、Prompt Engineering、模型微調。
  • 隱性成本
    • 人才流動率高 → 需要持續招募與交接
    • 領域專家與 AI 工程師要長時間磨合 → 溝通成本
    • 「養團隊 vs 外包顧問」的選擇 → 長期費用差異巨大

我認識的一家公司,最後決定「不養 AI 團隊」,改用顧問合作。但顧問費用是每月幾十萬,依舊是一筆長期支出。

四、隱性成本的組合效應
算力、資料、人才三者疊加,常見的情境是:

  • POC 階段(幾十萬)→ 感覺很划算
  • 進入生產(上百萬)→ 發現成本直線上升
  • 長期維護(持續燒錢)→ 必須重新評估 ROI

結語
生成式 AI 的導入就像買車:

  • 車子本身(模型)可能便宜甚至免費
  • 但保養、油錢、維修(算力、資料、人才)才是大頭

真正要評估的不是「能不能做」,而是「能不能持續運行」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企業在 POC 後停下來,因為隱性成本遠超過原本想像。


上一篇
Day 12|在邊緣端跑大模型:手機 × 工控機 × IoT 的可能性
下一篇
Day 14|為什麼「提示詞保密」成了 AI 團隊的競爭策略?
系列文
AI Development1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