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創作者在 Google AI Studio 的 Build 功能,開發了一個「個人風格卡片平台」:能生成大頭照、網美照、攝影棚照、雜誌風格照。使用體驗流暢,成果也讓人驚艷。
然而,20 多天後,一張高達 1.02 萬台幣的 Google Cloud 帳單 出現在創作者面前。原因不是他自己狂用 Gemini API,而是 全世界的使用者,都在透過他的專案消耗 API,費用卻算在他的帳戶上。
創作者原以為 Build 提供的「API Key 輸入框」,能讓使用者輸入自己的金鑰,各自承擔費用。
但實際上:
結果就是,APP 越受歡迎,開發者越「破產」。
Google 官方回應指出:
換句話說,Google AI Studio Build 從設計上就沒有提供「讓使用者自行承擔費用」的機制。
這不只是單一創作者的問題,而是 平台設計的結構性缺陷:
生活化來說,這就像:
你開了一家免費咖啡店,前台明明讓客人輸入「自己的信用卡」,結果最後所有人喝咖啡的錢都從你的帳戶扣。
在 modern web 架構下,應用通常強調:
這次事件提醒我們:
Google AI Studio Build 這次爆出的帳單危機,不只是小 bug,而是 設計上的大缺陷。
生成式 AI 的未來需要的不只是強大的模型,更需要 清楚的計費透明度與責任分工。
否則,科技再先進,也只會變成另一種「陷阱」。
這次 Google AI Studio 帳單爆炸事件,其實不只是技術層面的漏洞,也涉及「即時金融」與「數位弱勢」的社會議題。
在 即時金融 (real-time finance) 的時代,帳單是分秒累積的:
對社工而言,這種議題觸動兩個層面:
生活化比喻:
就像在夜市點餐,你以為每個人都自己付錢,但最後攤販把所有帳單都算在你桌號上。你請朋友來吃越多,欠債就越大。
因此,社工若面對「數位創業者」或「年輕開發者」,也需要開始關注:
在這個案例中,即時金融的透明與教育,就成了 社工與科技交會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