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5
0
自我挑戰組

《道德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系列 第 15

《道德經》Day 15:退一步得全局,無為勝有為,樸實才是真

  • 分享至 

  • xImage
  •  

(第36、37、38章)退一步能看清全局,無為反而成就有為,守住樸實本質才是真正的智慧。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以為「更強、更快、更耀眼」才能勝出,但老子在《道德經》第36-38章卻揭示另一種力量:

  • 策略上,以退為進,欲取先與;
  • 治理上,無為而治,順勢而非強控;
  • 心性上,守住樸實,遠離形式浮華。

原文區

通行版 第 36、37、38 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帛書版 第八十章 微明 /第八十一章 無名 /第一章 論德


將欲翕之 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 必固強之 將欲去之 必固與之 將欲奪之 必固予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強
魚不可脫於淵 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恆無名
侯王若守之 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將貞之以無名之樸
貞之以無名之樸 夫將不辱
不辱以靜 天地將自正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上德無爲 而無以爲也 上仁爲之 而無以爲也 上義爲之 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 而莫之應也 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 忠信之泊也 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 道之華也 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 居亓實而不居亓華 故去彼取此

經文大意

微明、柔弱勝剛強
想收縮時,先張開;想削弱時,先強化。欲奪取,先給予!這種看似矛盾的「微明」策略,其實是自然法則的智慧。
柔弱往往比剛強更能長久生存,魚不能離開深淵,國家的利器不宜炫示。

無為而無不為
道是無名而恆存的力量,順其自然,萬物自化。
人為干預過度,反而破壞秩序;守無名之樸、保持靜默,才能真正掌握力量。

上德不德,去彼取此
真正的德,不顯於表,不強求回應。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刻意為之而仍有偏差。
表面的仁義禮法只是「道的華而愚之始」,大丈夫應追求內在厚實與真實,去掉浮華,取實而行。

意思整理

第36章:微明的辯證智慧

  •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要想真正掌握,必須先給予。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智慧。
  • 柔弱勝剛強:表面柔弱,反而能長久制勝。
  • 國之利器不可示人:國家或組織的核心優勢,必須低調保護,不可炫耀。

💡例如台積電在全球擴張時,展現了「將欲奪之,必固予之」的智慧。台積電主動「與」各國分享技術投資、建廠承諾(如在美國、日本設立晶圓廠),看似讓出部分利益,實則換取當地市場、政策支持與長期影響力,進而「奪」得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主導地位。這體現了老子以退為進的策略:主動給予,奠定更大收穫的基礎。

💡 在職場談判中,這種智慧同樣適用。例如,當你與同事爭奪專案主導權時,與其強硬爭搶,不如先「與」之,主動讓出部分資源或決策權,展現合作誠意。這種退讓往往能贏得信任與支持,讓你在關鍵時刻「奪」得更大的影響力或機會,實現長遠目標。

第37章:無為而治的領導

  •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真正的秩序,不是靠過度干涉,而是順其自然。
  •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好的領導者,能創造環境,讓團隊或人民自我調整。
  • 無名之樸 → 無欲 → 靜 → 天下自定:越簡樸、越少私心,世界自然會安定。

💡最好的管理者不是事無巨細的監工,而是能建立清晰方向,然後退一步,讓團隊自然生長。

第38章:德的層次與退化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有德的人,不會覺得「我在行德」。
  •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當「道」失去後,人們才強調「德」;德失去後,才用「仁」補;再退一步變成「義」;最後淪落為「禮」的形式。(道 → 德 → 仁 → 義 → 禮 → 亂)
  • 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形式化的規矩,反而可能導致社會的混亂。

💡當組織裡只剩制度、表面規範(KPI、SOP),卻失去核心精神,就會從「道」淪落到「禮」,只剩外殼而缺乏真實的生命力。

心得

讀《道德經》,感覺老子像是一位穿越時空的觀察者,用最簡樸的語言戳破人類的執著。

這三章(36-38)非常生動,因為它們不只是抽象哲理,而是實戰指南,挑戰了現代「積極進取」的迷思。
首先,關於「微明」和「柔弱勝剛強」,這讓我想起自然界的韌性:水看似柔弱,卻能穿石;樹木在風暴中彎曲而不斷。老子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不是硬碰硬,而是懂得以退為進。

現代社會常推崇「贏家通吃」,但老子說「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這是低調智慧的極致:炫耀往往招致毀滅,就像某些科技巨頭因過度曝光而引來監管風暴。

其次,「無為而無不為」是很有趣的悖論。它不是懶惰,而是最高效的領導藝術:創造條件,讓事物自發演化。這在治理上適用於國家或企業(如你的管理者例子),在個人層面則是內心平靜的關鍵。

守「無名之樸」,意味著回歸本真,不被欲望驅使——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這難能可貴。我的心得是:越試圖控制一切,越容易崩潰;反之,靜觀其變,往往事半功倍。

最後,第38章的「道→德→仁→義→禮→亂」層級,讓我反思人類文明的退化。老子批評形式主義(禮為亂之首),這在今天看來,像極了官僚體系或社交媒體的虛華:人們追求「讚」和「規範」,卻丟了內在忠信。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這是呼籲我們選擇實質而非表象。

這三章給我們一組完整的思維:力量來自內斂,智慧在於不爭

  • 策略上:不要死盯眼前的得失,懂得以退為進(微明之道)。
  • 治理上:領導與管理,不是控制,而是「無為而無不為」。
  • 心性上:追求本真,不執著於外在形式(德與禮的分別)。

放到現代,不論是個人、團隊,還是國家,這三個層次如果能結合起來,就能在變化無常的世界裡,保有長久而穩定的力量。

參考


上一篇
《道德經》Day 14:學口訣拿駕照,還是真懂開車?老子談平淡中的力量
下一篇
《道德經》Day 16:反道而行,弱中致勝
系列文
《道德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17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