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0
0
自我挑戰組

《道德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系列 第 30

《道德經》Day 30:安居與無爭的智慧

  • 分享至 

  • xImage
  •  

走到《道德經》的最後兩章,老子描繪了一個理想社會的願景:人少、心靜、遠離紛爭;
人人安於生活,不求過度的物質享受,也不貪圖權力。
這種「小國寡民」的理想,並非退回原始,而是提醒我們:
科技與發展的終點,應該是人的安定與內心的平靜。

原文

通行版 第 80、81 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帛書版 第三十章 安居(80) / 第三十一章 不積(81) **:

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 使民重死而遠徙 有車周無所乘之 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亓食 美亓服 樂亓俗 安亓居
鄰邦相望 雞狗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 多者不善
聖人無積 既以爲人 己愈有 既以予人 己愈多
故天之道 利而不害 人之道 爲而弗爭

白話翻譯

老子說:
理想的國家應該人口稀少,百姓樸實。
雖然有先進的器具,但不急著使用;
人民珍惜生命,不會輕易遠走他鄉。
即使有車船,也不為奢華所用;
即使有武器,也不拿來展示。
讓人們回歸簡單的生活:
食物可口、衣服舒適、居住安穩、習俗和樂。
鄰國相望、雞犬相聞,但人們一生安然,不互相打擾。

真正誠信的話不華麗,
華麗的話往往不真誠;
善良的人不多言,多言者不一定善;
有智慧的人不必博學,博學者不一定明理。

聖人不積財,不貪藏私;
他越是幫助別人,自己反而越富足;
越是願意給予,自己反而得到更多。
天道的運作是:利益萬物而不傷害;
聖人的行為則是:努力而不爭名。

小故事:簡樸之國與科技之民

有一位年輕的工程師辭去大公司高薪工作,回到山村開設小型工坊。
他用最簡單的機具修理村民的農具,並教孩子們基礎電學。
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用自動化設備?效率太低了吧?」
他笑著說:「我追求的不是產量,而是與人共好的生活節奏。」

幾年後,這個小村子自給自足、充滿笑聲。
科技不再是競爭的武器,而成為連結人心的橋樑。
這,就是現代版的「小國寡民」。

延伸思考:簡樸與不爭的現代啟示

對照面 小國寡民的精神 現代社會的現象
對科技的態度 有技不必用,用之以時 為了使用而使用,焦慮升級
對競爭的態度 不爭自得,安於本分 爭名奪利,內耗無窮
對生活的理解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 外求刺激,難得平靜
對資源的使用 無積而富,分享即得 過度囤積,恐懼匱乏
老子啟示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善用力量,不逞爭心

「真正的富足,不在擁有,而在於不爭。」
老子提醒我們,最終的文明不是速度,而是平靜與善意。

結語

《道德經》的最後兩章,以極其平和的筆觸劃下句點。
它不是宣告結束,而是一種回歸:
當人與自然、科技與人心、行動與靜心再次平衡,
我們才真正懂得「道」的本質,
無爭而利萬物,無為而成大道。

參考


上一篇
《道德經》Day 29:水之道—柔能勝剛,退而有力
下一篇
《道德經》×《金剛經》最終章:願你在每一次選擇中,都更靠近自己
系列文
《道德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3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