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5
2
佛心分享-SideProject30

AI-Driven Development 實戰篇:30 天 Side Project 開發全紀錄系列 第 15

Day 15 - 智慧記帳 Day 4:三秒記帳的 UI/UX 設計哲學

  • 分享至 

  • xImage
  •  

昨天完成了 Event Storming 和 BDD 場景定義,今天要把領域知識轉化為介面設計。不是畫漂亮圖,而是設計一個「懶人也會愛上」的記帳體驗。

為什麼多數記帳 App 都失敗了?

研究 50+ 個記帳 App 後,我發現它們的共同問題:認知負荷過重

平均記帳需要 12 個步驟、45 秒。用戶要選擇 20+ 個分類、填寫 5+ 個欄位。這就像買了健身器材,說明書厚到讓人放棄。

PocketSmart 的目標:3 秒完成記帳

設計原則:基於認知科學

Hick's Law:選項越少,決策越快

  • 傳統:50 個分類任你選
  • 我們:AI 預測 3 個最可能選項

Miller's Law:人腦只能同時處理 7±2 個資訊

  • 傳統:一次顯示所有功能
  • 我們:漸進式披露,用到才出現

Jakob's Law:用戶期待你的產品像其他產品

  • 不創新互動模式,創新體驗價值
  • 輸入框像 WhatsApp,手勢像 Instagram

資訊架構:情境導向 vs 功能導向

❌ 傳統功能導向

首頁 → 記帳 → 查看 → 統計 → 設定
(工程師思維)

✅ PocketSmart 情境導向

開啟即記帳(預設狀態)
向上滑 → 時間軸(看歷史)
向右滑 → 訂閱中心(管理固定支出)
長按 → 快速洞察(即時分析)

核心創新:3 秒記帳流程

傳統流程分析(12 步驟)

  1. 找 App → 開啟 → 等待載入
  2. 點記帳 → 選類型 → 輸入金額
  3. 選分類(最痛苦)→ 填描述
  4. 選帳戶 → 選日期 → 確認儲存

PocketSmart 極簡流程(3 步驟)

  1. 開啟即輸入:App 打開就是輸入框
  2. 自然語言:「咖啡 120」
  3. 自動完成:AI 分類 + 振動回饋

關鍵:把複雜度從用戶轉移到系統。

視覺系統:少即是多

色彩心理學

  • ❌ 藍色(可信)→ 太普通
  • ❌ 紅色(警示)→ 太焦慮
  • ❌ 金色(財富)→ 太俗氣
  • 綠色(成長)→ 正向、自然、平靜

視覺層級

主要資訊:金額(32px - 最大)
次要資訊:分類(20px - 明顯)
輔助資訊:時間(14px - 存在感低)

AI 信心度視覺化

不用百分比數字,用視覺符號:

  • 高信心(>90%):實心圓點 ●
  • 中信心(70-90%):空心圓點 ○
  • 低信心(<70%):問號圖示 ?

微互動:細節決定體驗

輸入時的漸進回饋

輸「星」→ 顯示「星巴克?」
輸「120」→ 即時顯示分類
完成 → 微震動 + 打勾動畫

動畫時長基於認知

  • 即時回饋:0-100ms(點擊)
  • 快速過渡:200-300ms(切換)
  • 複雜動畫:400-500ms(載入)

每個動畫都要回答:這能幫用戶理解什麼?

響應式策略:不只適配,要優化

基於內容的斷點

320px:單欄 + 全寬按鈕(iPhone SE)
428px:優化觸控區(iPhone 14 Pro)  
768px:雙欄 + 側邊欄(iPad)
1024px:三欄 + 快捷鍵(Desktop)

深色模式的細節

  • 降低對比度(避免刺眼)
  • 調降飽和度 20%(暗背景顯色問題)
  • 用亮度而非陰影表現層次

用戶測試:5 個人就夠了

根據 Nielsen 研究,5 個用戶能發現 85% 問題。

三個關鍵任務測試

  1. 首次記帳:測試直覺性
  2. 查看支出:測試導航邏輯
  3. 設定預算:測試進階功能

關鍵發現與改進

  • 輸入格式困惑 → 動態切換範例
  • 手勢不易發現 → 首次視覺提示
  • 信心度看不懂 → 顏色漸層替代

設計系統:為擴展做準備

原子設計架構

Atoms(按鈕、輸入框)
  ↓
Molecules(輸入組、卡片)
  ↓  
Organisms(快速記帳、支出列表)
  ↓
Templates(首頁、報表頁)

設計決策紀錄(ADR)

為什麼不用底部導航?

  • 決策:用手勢取代
  • 原因:省 50px 空間、減少干擾
  • 風險:學習成本
  • 緩解:首次教學

為什麼用自然語言?

  • 決策:單一輸入框
  • 原因:降低認知負荷
  • 風險:解析錯誤
  • 緩解:手動修正選項

設計哲學:三個核心理念

1. 極簡不是減法,是選擇

不是功能少,而是:

  • 複雜度轉移給系統(AI 分類)
  • 決策延遲到需要時(漸進披露)
  • 操作整合成直覺(自然語言)

2. 好設計是隱形的

用戶不該注意到介面,該專注任務:

  • 記帳時只想「記什麼」
  • 查看時只想「花在哪」
  • 分析時只想「怎麼改善」

3. 設計是妥協的藝術

每個決策都是取捨:

  • 簡單 vs 強大
  • 美觀 vs 實用
  • 創新 vs 熟悉

關鍵:知道為誰妥協、為何妥協。

User Flow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9/20149301nGDOJ9Stfq.png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9/20149301aSL91zzu5U.png

Wireframes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29/20149301hDHUt7kwLc.png


上一篇
Day 14 - 智慧記帳 Day 3:Event Storming x BDD 雙劍合璧,用領域事件和行為場景定義完美 MVP
下一篇
Day 16 - 智慧記帳 Day 5:架構設計日,打造可擴展的現代化技術底座
系列文
AI-Driven Development 實戰篇:30 天 Side Project 開發全紀錄16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