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完成了 Event Storming 和 BDD 場景定義,今天要把領域知識轉化為介面設計。不是畫漂亮圖,而是設計一個「懶人也會愛上」的記帳體驗。
研究 50+ 個記帳 App 後,我發現它們的共同問題:認知負荷過重。
平均記帳需要 12 個步驟、45 秒。用戶要選擇 20+ 個分類、填寫 5+ 個欄位。這就像買了健身器材,說明書厚到讓人放棄。
PocketSmart 的目標:3 秒完成記帳。
首頁 → 記帳 → 查看 → 統計 → 設定
(工程師思維)
開啟即記帳(預設狀態)
向上滑 → 時間軸(看歷史)
向右滑 → 訂閱中心(管理固定支出)
長按 → 快速洞察(即時分析)
關鍵:把複雜度從用戶轉移到系統。
主要資訊:金額(32px - 最大)
次要資訊:分類(20px - 明顯)
輔助資訊:時間(14px - 存在感低)
不用百分比數字,用視覺符號:
輸「星」→ 顯示「星巴克?」
輸「120」→ 即時顯示分類
完成 → 微震動 + 打勾動畫
每個動畫都要回答:這能幫用戶理解什麼?
320px:單欄 + 全寬按鈕(iPhone SE)
428px:優化觸控區(iPhone 14 Pro)
768px:雙欄 + 側邊欄(iPad)
1024px:三欄 + 快捷鍵(Desktop)
根據 Nielsen 研究,5 個用戶能發現 85% 問題。
Atoms(按鈕、輸入框)
↓
Molecules(輸入組、卡片)
↓
Organisms(快速記帳、支出列表)
↓
Templates(首頁、報表頁)
為什麼不用底部導航?
為什麼用自然語言?
不是功能少,而是:
用戶不該注意到介面,該專注任務:
每個決策都是取捨:
關鍵:知道為誰妥協、為何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