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0
0
生成式 AI

AI-Driven Development - 個人開發者的敏捷實踐系列 第 20

Day 20 - AI UX/UX Designer: 從需求到界面的視覺化

  • 分享至 

  • xImage
  •  

昨天我們探討了 AI Product Owner 如何從模糊的想法萃取出清晰的需求,今天要進入 AI-DLC Sprint 的第三環節 - AI UI/UX Designer。

這個角色不只是把需求變成漂亮的界面,更是在 BDD 和 DDD 的框架下,讓領域概念和使用者行為完美融合成視覺語言。

從文字到視覺的 AI 轉譯

記得之前提過的 Spec-Driven Development 嗎?當我們有了清晰的規格和行為定義後,下一步就是要把這些抽象概念具象化。傳統上,這需要設計師花大量時間理解需求、繪製草圖、反覆修改。但在 AI 時代,這個過程可以變得更加高效且精準。

文字描述到 Wireframe 的演進

我在實作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你給 AI 越結構化的輸入,它產出的設計就越貼近實際需求。這就像是給建築師詳細的建築規範,而不是只說「我要一棟漂亮的房子」。

舉個實際案例,當我在開發任務管理系統時:

模糊輸入版本:「我需要一個看板介面,要能拖拉任務卡片」

AI 會給你一個通用的 Kanban 板,可能符合基本需求,但缺乏你的業務特色。

結構化輸入版本:

基於 BDD 場景:
  • Given 專案經理正在查看團隊進度
  • When 有任務延遲超過 3 天
  • Then 該任務卡片應該顯示紅色警示 And 自動展開延遲原因的輸入框

基於 DDD 領域模型:

  • Task 實體包含:優先級、截止日、負責人、依賴關係
  • 看板泳道基於:工作流狀態(待辦/進行中/審核/完成)
  • 卡片資訊層級:主要(標題、負責人)、次要(標籤、截止日)

這樣的輸入會讓 AI 產出更貼近業務邏輯的設計,而不只是一個通用模板。

BDD 模式下的行為驅動介面設計

BDD(Behavior-Driven Development)不只是用來寫測試,它更是一種思考介面設計的方式。每個使用者行為都應該對應到明確的視覺反饋。

從 Given-When-Then 到介面元素

讓我們把 BDD 場景直接映射到 UI 元素:

Given(前置狀態) → 決定頁面的初始佈局和資訊架構
  • 使用者角色決定功能可見性
  • 資料狀態決定元件的預設值
  • 權限決定操作按鈕的啟用狀態
When(觸發動作) → 定義互動元件的類型和位置
  • 主要動作使用明顯的按鈕(Primary Button)
  • 次要動作使用圖標或下拉選單
  • 批次操作提供多選和工具列
Then(預期結果) → 設計反饋機制和狀態變化
  • 成功訊息使用 Toast 或內嵌提示
  • 錯誤處理提供明確的修正指引
  • 載入狀態使用骨架屏或進度指示器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設計和測試可以共用同一套場景定義。設計師知道要呈現什麼,開發者知道要實作什麼,測試人員知道要驗證什麼。

DDD 模式下的領域概念視覺化

領域驅動設計(DDD)強調用業務語言來建模,這個概念同樣適用於介面設計。每個領域概念都應該有對應的視覺表現。

領域模型到視覺元件的映射

幾個常見的映射模式:

聚合根(Aggregate Root): 主要容器元件
  • 通常是卡片、面板或獨立頁面
  • 包含完整的操作工具列
    = 有明確的邊界和標識
實體(Entity): 可識別的資料元件
  • 具有唯一標識(ID、編號、名稱)
  • 可以被選擇、編輯、刪除
  • 狀態變化有視覺反饋
值物件(Value Object): 展示型元件
  • 標籤、徽章、統計數字
  • 通常是唯讀或整體替換
  • 強調資訊呈現而非操作
領域事件(Domain Event): 動態提示元件
  • 即時通知、活動日誌
  • 時間軸、歷史記錄
  • 狀態轉換的視覺化

這種映射讓設計師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業務邏輯,也讓開發者更容易實作符合領域模型的介面。

Design System 的 AI 生成與管理

一個好的 Design System 不是一堆零散的元件,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AI 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建立並維護這個系統。

從專案需求到設計系統

筆者的做法是讓 AI 分析整個專案的需求和領域模型,自動生成初始的 Design System:

顏色系統生成

  • 基於品牌色彩和無障礙標準
  • 自動計算明暗變化和對比度
  • 為不同狀態(成功、警告、錯誤)配色

字型系統規劃

  • 根據內容層級定義字體大小
  • 設定行高、字重、間距規則
  • 考慮多語言和響應式需求

元件庫建立

  • 從原子元件到複合元件的層級
  • 包含狀態變化和互動模式
  • 提供使用指南和範例程式碼

最棒的是,這個 Design System 會隨著專案演進而成長。每次新增功能時,AI 會檢查是否需要新元件,或是可以重用現有元件。

多方案設計的 AI 比較評估

設計從來不是單一答案的問題。AI 的優勢在於能快速產生多個方案,並從不同維度進行評估。

設計方案的自動化評分

筆者試著建立了一套評估框架,讓 AI 對每個設計方案進行多維度評分:

可用性評分
  • 操作步驟數(越少越好)
  • 認知負荷(資訊密度適中)
  • 錯誤預防(防呆設計)
美觀性評分
  • 視覺平衡(對稱、留白、層次)
  • 風格一致性(與 Design System 的符合度)
  • 品牌契合度(與企業形象的匹配)
技術可行性評分
  • 實作複雜度(開發時數預估)
  • 效能影響(渲染成本、互動流暢度)
  • 維護成本(元件複用率、程式碼簡潔度)
業務價值評分
  • 功能完整性(滿足需求的程度)
  • 擴展性(未來功能的預留空間)
  • 差異化(與競品的區別)

這樣的評分系統不是要取代人的判斷,而是提供一個客觀的參考基準。最終決策還是要考慮團隊的實際情況和使用者的真實反饋。

AI 生成響應式設計完整方案

響應式設計不只是讓介面在不同尺寸下「能看」,而是要在每個裝置上都提供最佳體驗。

斷點策略的智慧規劃

AI 可以根據目標使用者的裝置分布,自動建議斷點策略:

裝置優先級判斷

  • 分析目標市場的裝置使用統計
  • 考慮業務場景(辦公室 vs 行動)
  • 預測未來趨勢(摺疊螢幕、智慧手錶)

佈局自適應規則

  • 內容優先級在不同尺寸下的調整
  • 導航模式的切換(側邊欄 → 底部導航 → 漢堡選單)
  • 互動方式的轉換(滑鼠懸停 → 觸控手勢)

效能優化策略

  • 圖片響應式載入(srcset、picture)
  • 元件懶載入(優先載入可視區域)
  • 離線優先(PWA、Service Worker)

這些策略不是寫死的規則,而是基於實際資料和使用情境的動態調整。

實戰

可以參考筆者另一系列:AI-Driven Development 實戰篇:30 天 Side Project 開發全紀錄,實際將 AI-DLC Sprint 中的 UI/UX Design 利用 AI Agent 落地。

實戰心得:讓 AI 成為設計夥伴

經過這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 AI UX Designer 最大的價值不是取代設計師,而是解放設計師的創造力。當 AI 處理了繁瑣的規範檢查、多方案生成、響應式適配這些「體力活」,設計師可以專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 理解使用者的真實需求 - 這需要同理心和洞察力
  • 創造獨特的品牌體驗 - 這需要美感和創意
  • 平衡各方利益 - 這需要溝通和判斷

AI 是工具,是助手,是夥伴,但永遠不會是決策者。它可以給你 100 個方案,但選擇哪一個,還是要靠人的智慧。

筆者是美感苦手,但透過 AI 的設計,可以從中找出符合自己想像的成果,畢竟美感十分主觀


上一篇
Day 19 - AI Scrum Team - User Story 拆解的藝術
系列文
AI-Driven Development - 個人開發者的敏捷實踐2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