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探討了 AI Product Owner 如何從模糊的想法萃取出清晰的需求,今天要進入 AI-DLC Sprint 的第三環節 - AI UI/UX Designer。
這個角色不只是把需求變成漂亮的界面,更是在 BDD 和 DDD 的框架下,讓領域概念和使用者行為完美融合成視覺語言。
記得之前提過的 Spec-Driven Development 嗎?當我們有了清晰的規格和行為定義後,下一步就是要把這些抽象概念具象化。傳統上,這需要設計師花大量時間理解需求、繪製草圖、反覆修改。但在 AI 時代,這個過程可以變得更加高效且精準。
我在實作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你給 AI 越結構化的輸入,它產出的設計就越貼近實際需求。這就像是給建築師詳細的建築規範,而不是只說「我要一棟漂亮的房子」。
舉個實際案例,當我在開發任務管理系統時:
AI 會給你一個通用的 Kanban 板,可能符合基本需求,但缺乏你的業務特色。
Given
專案經理正在查看團隊進度When
有任務延遲超過 3 天Then
該任務卡片應該顯示紅色警示 And 自動展開延遲原因的輸入框這樣的輸入會讓 AI 產出更貼近業務邏輯的設計,而不只是一個通用模板。
BDD(Behavior-Driven Development)不只是用來寫測試,它更是一種思考介面設計的方式。每個使用者行為都應該對應到明確的視覺反饋。
讓我們把 BDD 場景直接映射到 UI 元素: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設計和測試可以共用同一套場景定義。設計師知道要呈現什麼,開發者知道要實作什麼,測試人員知道要驗證什麼。
領域驅動設計(DDD)強調用業務語言來建模,這個概念同樣適用於介面設計。每個領域概念都應該有對應的視覺表現。
幾個常見的映射模式:
這種映射讓設計師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業務邏輯,也讓開發者更容易實作符合領域模型的介面。
一個好的 Design System 不是一堆零散的元件,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AI 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建立並維護這個系統。
筆者的做法是讓 AI 分析整個專案的需求和領域模型,自動生成初始的 Design System:
最棒的是,這個 Design System 會隨著專案演進而成長。每次新增功能時,AI 會檢查是否需要新元件,或是可以重用現有元件。
設計從來不是單一答案的問題。AI 的優勢在於能快速產生多個方案,並從不同維度進行評估。
筆者試著建立了一套評估框架,讓 AI 對每個設計方案進行多維度評分:
這樣的評分系統不是要取代人的判斷,而是提供一個客觀的參考基準。最終決策還是要考慮團隊的實際情況和使用者的真實反饋。
響應式設計不只是讓介面在不同尺寸下「能看」,而是要在每個裝置上都提供最佳體驗。
AI 可以根據目標使用者的裝置分布,自動建議斷點策略:
這些策略不是寫死的規則,而是基於實際資料和使用情境的動態調整。
可以參考筆者另一系列:AI-Driven Development 實戰篇:30 天 Side Project 開發全紀錄,實際將 AI-DLC Sprint 中的 UI/UX Design 利用 AI Agent 落地。
經過這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 AI UX Designer 最大的價值不是取代設計師,而是解放設計師的創造力。當 AI 處理了繁瑣的規範檢查、多方案生成、響應式適配這些「體力活」,設計師可以專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AI 是工具,是助手,是夥伴,但永遠不會是決策者。它可以給你 100 個方案,但選擇哪一個,還是要靠人的智慧。
筆者是美感苦手,但透過 AI 的設計,可以從中找出符合自己想像的成果,畢竟美感十分主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