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內,會來介紹 Claude 一個非常好用的功能,也是當初會讓我想要寫這個系列文章的主要動機——Claude Artifacts。整體內容會比較長,且讓我們邊走邊看。
大家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
跟 AI 聊天聊得很開心,它幫你生成了一段超棒的程式碼或文章。
然後你們繼續討論其他東西...過了十幾輪對話後,你突然開始想:「咦,剛剛那段程式碼在哪裡?」接著就開始瘋狂往上滾,在長長的對話串裡尋找那個「逝去的過往」。
如果看到這邊有一些感受的話,那你也就意識到了這些傳統 LLM 對話的一個大問題:對話和成果混在一起。
而今天我們要聊的 Claude Artifacts,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痛點而生的。如同 ChatGPT Canvas、Gemini Canvas 之類的功能希望解決的需求,即:我們需要把「討論」和「成果」分開來。
但 Claude Artifacts 在幾個關鍵點上做得特別不錯的,可以繼續來看看
對話 vs 產出物
讓我們先聊一個根本問題,當你跟 AI 對話時,其實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內容:
傳統的 AI 對話會把這兩種內容全部混在一起,就像你在白板上邊討論邊畫圖,最後白板上既有討論的筆記,也有最終的設計圖,全部擠在一起。當你想找那張設計圖的時候,就好像在玩尋找威利一樣
Artifacts 的核心概念很簡單:把產出物獨立出來。
想像一下,你跟同事一起工作:
討論歸討論,成果歸成果。
「等等,這聽起來跟其他 AI 的 Canvas 功能很像啊?」
沒錯!核心概念確實相似—— 大家都認同對話和產出物應該分開。但就像同樣是咖啡店,星巴克和當地獨立咖啡館給你的體驗還是不一樣。
Claude Artifacts 特別在這幾個地方做得不錯:
1. 更清楚的「產出物」意識
2. 更完整的版本管理
3. 更精準的編輯機制
當然,也不是說其他工具不好—— 每個工具都有自己的優勢。但如果你特別在意「版本控制」和「精確編輯」,Artifacts 確實值得一試。而後面,也會詳細針對這些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去做說明,或是搭配一些實作相關的練習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