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5
0
IT 管理

從 Claude 到 Claude Code,非工程師小白也能掌握的辦公效率神器系列 第 15

【Day15】Claude Artifacts(1) 把產出物從對話中獨立出來

  • 分享至 

  • xImage
  •  

接下來的幾天內,會來介紹 Claude 一個非常好用的功能,也是當初會讓我想要寫這個系列文章的主要動機——Claude Artifacts。整體內容會比較長,且讓我們邊走邊看。

大家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

跟 AI 聊天聊得很開心,它幫你生成了一段超棒的程式碼或文章。

然後你們繼續討論其他東西...過了十幾輪對話後,你突然開始想:「咦,剛剛那段程式碼在哪裡?」接著就開始瘋狂往上滾,在長長的對話串裡尋找那個「逝去的過往」。

如果看到這邊有一些感受的話,那你也就意識到了這些傳統 LLM 對話的一個大問題:對話和成果混在一起。

而今天我們要聊的 Claude Artifacts,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痛點而生的。如同 ChatGPT Canvas、Gemini Canvas 之類的功能希望解決的需求,即:我們需要把「討論」和「成果」分開來

但 Claude Artifacts 在幾個關鍵點上做得特別不錯的,可以繼續來看看

什麼是 Claude Artifacts?

對話 vs 產出物

讓我們先聊一個根本問題,當你跟 AI 對話時,其實有兩種不同類型的內容:

  • 類型一:討論過程
    • 「我想做個待辦清單」
    • 「可以加個優先級功能嗎?」
    • 「不對不對,我想要的是...」
    • 「對!就是這樣!」
  • 類型二:實際產出
    • 那段待辦清單的程式碼
    • 一份完整的文件
    • 一個視覺化圖表

傳統的 AI 對話會把這兩種內容全部混在一起,就像你在白板上邊討論邊畫圖,最後白板上既有討論的筆記,也有最終的設計圖,全部擠在一起。當你想找那張設計圖的時候,就好像在玩尋找威利一樣

image.png

Artifacts 的核心概念很簡單:把產出物獨立出來。

想像一下,你跟同事一起工作:

  • 你們在會議室(對話區)討論專案
  • 但實際的文件、程式碼、圖表都整齊地放在工作台(Artifacts 區)上

討論歸討論,成果歸成果。

Claude Artifact 的特色

「等等,這聽起來跟其他 AI 的 Canvas 功能很像啊?」

沒錯!核心概念確實相似—— 大家都認同對話和產出物應該分開。但就像同樣是咖啡店,星巴克和當地獨立咖啡館給你的體驗還是不一樣。

Claude Artifacts 特別在這幾個地方做得不錯:

1. 更清楚的「產出物」意識

  • Artifacts 明確定義什麼是「值得保存的創作」
  • 系統會自動判斷:這是隨口聊聊,還是實際要產出東西?
  • 只有「實質內容」才會建立 Artifact,避免視窗被雜訊填滿

2. 更完整的版本管理

  • 每次修改都會自動保存為新版本
  • 可以隨時回到之前的任何版本
  • 不喜歡改動?一鍵回溯

3. 更精準的編輯機制

  • 可以針對特定段落、特定行做修改
  • 不用每次都重新生成整份內容
  • 改 A 不影響 B,精確控制

當然,也不是說其他工具不好—— 每個工具都有自己的優勢。但如果你特別在意「版本控制」和「精確編輯」,Artifacts 確實值得一試。而後面,也會詳細針對這些不同的特性和功能去做說明,或是搭配一些實作相關的練習給大家~


上一篇
【Day14】Contextual Retrieval 情境檢索(& Claude RAG 技術補充)
下一篇
【Day16】 Claude Artifacts(2) 針對文件做編輯修改&討論詢問
系列文
從 Claude 到 Claude Code,非工程師小白也能掌握的辦公效率神器2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