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到在做小幫手專案時,我自己很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在設計功能階段遇到錯誤卻不知道怎麼追。這時候「錯誤處理」和「日誌設計」就超級重要。可以想像它們是專案裡的黑盒子紀錄器,出了狀況你才能快速定位問題,不然 debug 真的會想哭。
錯誤處理的重點是不要讓程式一爆就整個掛掉。舉例來說,呼叫 API 失敗時,我們可以先做個 retry 機制,重試個三次,或是給出預設回應,至少不會讓使用者看到一個完全沒用的錯誤訊息。用 Python 的話,try-except 幾乎是基本且必備的,尤其在串接外部服務時。
日誌設計則是幫助我們記錄「當下發生了什麼」。常見做法是用 logging 模組,把不同嚴重程度的訊息分開:info(正常狀態)、warning(可能有問題)、error(真的掛了)。這樣之後要排查時,就能快速知道問題發生在哪個階段。
實務上,日誌還能加上 request ID 或使用者操作的上下文,這樣追蹤起來更精準。等到系統變大,你會感謝自己有乖乖寫 log,不然根本找不到 bug 躲在哪。
總之,錯誤處理讓系統不會一碰就倒,日誌設計讓你能重現現場。這兩個東西看起來瑣碎,但其實是專案能不能長期維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