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談論金流自動化的 Situation & Task,了解到既有組織在處理金流當時的情況
而團隊為了要解這個很重要的題目,整理出從組織面、部門面、資訊單位三個面向,在金流自動化中所要擔負的角色與責任
今天就來看看,團隊在實務上的作為與帶來的結果
數位轉型案中最重要的實作核心就是流程再造,走舊路不會到到新地方,新的價值呈現,只會在新的流程中發生,在這邊提供筆者團隊之前在數轉作業單位,所進行的流程再造施作方法給大家參考。
背景說明,因舊有組織各團隊嚴重缺乏管理經驗,也無現有企業願景、階段性任務、年度目標、共識 … 等相關作業流程,極度尊重傳統,現有流程已延續超過20年不變,不願意也極度抗拒轉變,更遑論創新。換個角度說,案例中的組織連現代化的結構都沒有,往正面的方向想,當下不管做什麼,都可以算開始轉了,這樣不知道是喜是悲呀... anyway,既然舊有的團隊只是靠慣性做事,那討論的方式可能需要適當的引導,新的流程才有機會發生。
以下案例中運作的方式,是因為特殊案例背景所需,原本並非應該由資訊單位人員所執行,但因為以上因素,所以在這個案例中,是由資訊單位協助各單位從日常會議,或工作坊式的討論,協助討論發生,特此說明。
在前面定義好專案目標、資源、價值影響範圍跟時程後,以下進行解決方案模組化設計(哪些是全自動化,哪些是半自動化,這兩項的定義,跟模組設計的邏輯要定義清楚)。
在上述的金流自動化專案中,該模組也是更大系統的子系統,是整個網站再造的一部分,在這次的數位轉型專案中,筆者團隊的做法是希望能做到開飛機換引擎,前置作業除了定錨中說的,定義版本,配套的監控跟備份可以上線,另外也可以讓後續要 revamp 的整體解決方案,可以有從子系統抽換,收斂,一步步把整個網站換掉的機會,不然一次性把所有東西換掉的風險太大了,該組織連既有的流程都說不清,一次到位可能不太實際,系統大型異動如果造成數據資料出錯,那處理起來的麻煩度就不是只是服務受影響而已。
所以在專案的盤點、定義、跟假設釐清後,會先對工程的作業流程先進行第一步的處理,讓後續的改造可以一步步落地。
後續的驗收,如前述所言,很多角色在老舊組織內是不存在的,如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還有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角色不存在通常代表的就是這個組織同時間並不具備對應的能力,產品思維的缺乏,也可以得知在目前這個數位時代,這個組織沒有連結線上線下的節點。所以服務上架驗收的部分,也是以引導的方式,同步完成以下程序,完成驗收程序,並建立起新服務迭代的基礎
一方面新服務開發時,以 Agile/Scrum/Sprint 的框架,在每個 sprint review meeting 時,同步引導使用者對焦需求,定義功能,確認產出,以確保服務有完成專案定義的價值產出,可以順利以新流程取代舊有流程,這也是整個組織流程再造(process re-engineering)計畫的一部分。
一方面持續提供教育訓練,形成新的組織肌肉記憶,完成概念置換,否則舊有組織因為慣性,不管新系統、服務、功能多有效率,老舊組織的既得利益者,是怎麼看都不會順眼的,也就沒有所謂順利驗收,服務上線這件事了。
有個很重要的提醒,IT 是實作單位,上述的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導向業務單位自己測試、驗收,然後針對測試結果與驗收都要畫押,不是只有 IT 自己認為可以就可以。不然很奇妙的是往往最後只有 IT 還記得做什麼,業務單位否認當時提的需求的狀況也不少見。所以如果業務單位有在 Ticket 從需求、測試、驗收都有畫押,至少吵起架 IT 還是有底氣的 XD。但是後續是不是沒事,大家要自我評估喔,就像近日三宅一生之一袋超人事件,超人能不能全身而退都不知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