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2
0

「真正的防災,不在災難來臨時開始,而是在生活裡持續發生。」

在前一篇〈韌性思維〉中,我們談到心理的恢復力:
那是一種在混亂中重新聚焦、尋找可控之處的能力。
而今天,我想從另一個層面延伸——
當災難遠去,韌性要如何回到生活?

這一題,決定了「防災物資智慧推薦平台」能否真正落地。
因為若它只是災難時打開一次的網站,就無法改變社會的備災文化。
但若它能與日常節奏融合,讓「防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那才是這個專案最終要達成的願景。


一、生活化的防災:從「應變」到「共伴」

多數人對防災的印象是緊急、沉重、距離感強。
然而,日本在推行《東京防災》手冊時發現:
當防災被設計成一種 生活提案,民眾的參與率顯著提高。

他們不再說「請準備避難包」,
而是說「讓你的家更安心一些吧」。

這句話的轉換,其實就是 UX 語言設計的精髓。
我們要做的不是「說服使用者去準備」,
而是「邀請他們成為自己生活的設計者」。

平台實作方向

  1. 以生活為入口

    • 介面首頁不叫「災難類型」,而是「生活情境」:如「停電一夜」、「颱風前夕」、「寒流來襲」。
    • 讓使用者能用熟悉的日常語彙,慢慢靠近防災思維。
  2. 以習慣為核心

    • 將補貨、檢查、汰換轉化為循環任務(每季提醒)。
    • 可與 LINE、Google Calendar 整合,融入生活節奏。
  3. 以陪伴為體驗

    • 使用友善的語氣推播:「好久沒檢查你的飲水量囉,要不要一起確認一下?」
    • 讓科技像朋友一樣提醒,而不是像警報器一樣吵鬧。

二、從心理韌性到行動韌性:讓準備變得有意義

在行為科學中,持續行動的關鍵不在「恐懼」,而在「意義」。
行為能長期維持,是因為個人從中獲得了認同與價值感。

當平台能讓使用者感受到:

  • 「我是在保護我愛的人」(情感意義)
  • 「我能做到」(自我效能)
  • 「我和他人一起準備」(社會連結)

那麼防災行為就不再只是義務,而會成為一種 自我認同的展現

這裡,平台的角色轉變為:

從「防災工具」,變成「生活韌性的教練」。


三、產品策略:如何讓「災」的語言轉化成「生活」的語言

為了讓使用者願意長期回訪,我設計了三層產品語言策略:

1. 情境語言(Contextual Language)

「如果今晚停電三小時,該怎麼辦?」
用具象化問題取代專業名詞。
這讓人感覺不是在學防災,而是在練習生活應變。

2. 正向語言(Positive Framing)

「準備越多,生活越安心。」
取代「你不準備會有風險」這類恐懼訴求。
心理學研究顯示,正向框架更能激發持續行動。

3. 生活語言(Everyday UX)

「一起更新清單」、「準備率達 80%,太棒了!」
使用日常用語取代官腔命令式句型。
讓互動過程更像朋友對話,而不是政府通知。


四、設計延伸:從個人平台到社區生態系

防災的最終目標,不是個人的避難,而是社會的互助。
若平台能延伸出社區模式,就能從「單點使用」變成「共備網絡」。

構想方向

  • 社區共享清單:住戶可查看公共空間物資狀況。
  • 共備挑戰活動:「全社區完成 90% 準備率」的遊戲化任務。
  • 群體回饋機制:彼此提醒物資過期、分享使用心得。

當一個人準備好了,他的行為會啟發另一個人。
而一個城市若能因此形成集體防災文化,
那才是真正的「韌性社會」。


五、PM觀點:設計一種「可持續的安全感」

作為產品經理,我在推動這個專案時最重要的信念是:
安全感應該是可維持的,不是一次性行動。

因此在策略層,我會把「韌性產品」定義為:

一種能與使用者長期互動,
並在每一次互動中,讓他更安心、更自主的系統。

這意味著:

  • UX 要有節奏:使用者每次登入都有微小進步。
  • 內容要有回饋:讓行動與心理雙向增強。
  • 技術要有溫度:讓 AI 不只是預測,而是理解。

防災的技術難度不在工程,而在共感。
而共感的基礎,就是讓使用者在最平凡的日子裡,也能感受到被照顧。


六、結語:韌性,不是一場準備,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真正的防災教育,不在災難當下,而在平時的每一次選擇。
當我們選擇整理家裡的應急物資、分享提醒、幫助他人,
那一刻起,我們就在實踐韌性。

《韌性生活指南》 想傳達的核心,其實不只是如何活下來,
而是如何在任何環境裡,依然活得 有尊嚴、有力量、有連結。

「我們無法預測風暴,但我們可以設計生活的節奏,
讓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堅韌一點。」


參考資料

  1. 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2015). Tokyo Bousai: Let's Get Prepared!
  2. Fogg, B. J. (2009). A Behavior Model for Persuasive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uasive Technology.
  3.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4. UNDRR. (2015).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
  5. 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 (2025)。《當危機來臨時:臺灣全民安全指引》。官方網站可下載最新版 PDF。

上一篇
Day21|韌性思維:在不確定性中找到可控之處
下一篇
Day23|懶得準備,也是一種設計啟示:AI × 人性 × 極簡互動
系列文
《韌性生活指南:用科技打造更堅韌的日常》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