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防災,不在災難來臨時開始,而是在生活裡持續發生。」
在前一篇〈韌性思維〉中,我們談到心理的恢復力:
那是一種在混亂中重新聚焦、尋找可控之處的能力。
而今天,我想從另一個層面延伸——
當災難遠去,韌性要如何回到生活?
這一題,決定了「防災物資智慧推薦平台」能否真正落地。
因為若它只是災難時打開一次的網站,就無法改變社會的備災文化。
但若它能與日常節奏融合,讓「防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那才是這個專案最終要達成的願景。
多數人對防災的印象是緊急、沉重、距離感強。
然而,日本在推行《東京防災》手冊時發現:
當防災被設計成一種 生活提案,民眾的參與率顯著提高。
他們不再說「請準備避難包」,
而是說「讓你的家更安心一些吧」。
這句話的轉換,其實就是 UX 語言設計的精髓。
我們要做的不是「說服使用者去準備」,
而是「邀請他們成為自己生活的設計者」。
以生活為入口:
以習慣為核心:
以陪伴為體驗:
在行為科學中,持續行動的關鍵不在「恐懼」,而在「意義」。
行為能長期維持,是因為個人從中獲得了認同與價值感。
當平台能讓使用者感受到:
那麼防災行為就不再只是義務,而會成為一種 自我認同的展現。
這裡,平台的角色轉變為:
從「防災工具」,變成「生活韌性的教練」。
為了讓使用者願意長期回訪,我設計了三層產品語言策略:
「如果今晚停電三小時,該怎麼辦?」
用具象化問題取代專業名詞。
這讓人感覺不是在學防災,而是在練習生活應變。
「準備越多,生活越安心。」
取代「你不準備會有風險」這類恐懼訴求。
心理學研究顯示,正向框架更能激發持續行動。
「一起更新清單」、「準備率達 80%,太棒了!」
使用日常用語取代官腔命令式句型。
讓互動過程更像朋友對話,而不是政府通知。
防災的最終目標,不是個人的避難,而是社會的互助。
若平台能延伸出社區模式,就能從「單點使用」變成「共備網絡」。
當一個人準備好了,他的行為會啟發另一個人。
而一個城市若能因此形成集體防災文化,
那才是真正的「韌性社會」。
作為產品經理,我在推動這個專案時最重要的信念是:
安全感應該是可維持的,不是一次性行動。
因此在策略層,我會把「韌性產品」定義為:
一種能與使用者長期互動,
並在每一次互動中,讓他更安心、更自主的系統。
這意味著:
防災的技術難度不在工程,而在共感。
而共感的基礎,就是讓使用者在最平凡的日子裡,也能感受到被照顧。
真正的防災教育,不在災難當下,而在平時的每一次選擇。
當我們選擇整理家裡的應急物資、分享提醒、幫助他人,
那一刻起,我們就在實踐韌性。
《韌性生活指南》 想傳達的核心,其實不只是如何活下來,
而是如何在任何環境裡,依然活得 有尊嚴、有力量、有連結。
「我們無法預測風暴,但我們可以設計生活的節奏,
讓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堅韌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