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本質,不在於速度,而在於持續靠近真實。」
走到第 20 天,這個專案的進程,已不只是關於「完成一個產品」,更像是一場關於自我成長、學習方法與信念重建的長跑。
回顧從構思到實作的過程,那些卡關、懷疑、嘗試與突破,正是讓「韌性生活指南」逐漸成形的養分。
這是一場「以一敵十」的專案。
作為唯一的發起者,我必須同時扮演 產品經理、UX 設計師、前端工程師、資料架構師與內容策略師。
在確定方向之前,我得回答許多自己也未必懂的問題:
與 AI 的協作,像是與一位跨領域顧問不斷對話。
我必須清楚自己的需求,精確下指令、驗證回覆、交叉比對資料。
這不只是問問題,而是學習如何「問出對的問題」。
最難的,其實不是技術,而是 思考結構的轉換 ——
從「我不懂這個領域」到「我能整理出理解路徑」的那段轉折,是專案真正的起點。
這段時間,我經歷了好幾次「自覺渺小」的時刻。
看著那些能獨自完成全端開發的大神,我一度懷疑:
「我這樣算什麼?只是靠 AI 幫忙而已嗎?」
明明每天都在思考架構、確認資料正確性、重新整理內容邏輯,
但仍會有種「是不是只是在複製貼上」的焦慮。
然而,這種懷疑後來成為我最大的提醒:
AI 並不是讓我「取巧」,而是讓我能 更快抵達理解的邊界。
它讓我從陌生的技術領域中,看見脈絡與可能性。
這時我才明白,會寫程式是一種專業,而能善用工具讓願景實現,也是一種能力。
轉捩點出現在我開始換個角度思考的那天。
與其問「我是不是太依賴 AI」,
不如問:「我能否藉由協作,學會一個更有效率、更系統化的學習方式?」
這個專案讓我第一次完整經歷了:
從發想到驗證、從研究到實作、從迷茫到整理。
我不再只是「查資料」,而是能主動整合跨領域概念,
從防災觀念、使用者體驗到資料架構,每一步都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與理由。
這個過程教會我:
在連續發文與開發的過程裡,我逐漸建立一種節奏 ——
每天的小步前進,會在無意間疊成巨大的進展。
這 20 天讓我體會到:
如果前半段的旅程是在「學習如何建構一個專案」,
那接下來的十天,將是「學習如何讓專案真正落地」。
「韌性生活指南」的初衷,是讓人們能在災難中保持冷靜、做出行動。
但寫到今天,我也逐漸明白 —— 這份韌性,不只是外在的防災能力,
更是內在的心理力量:在未知裡,仍願意繼續嘗試。
我不再害怕「不會」或「不懂」,
因為這正是成長的起點。
每一篇文章、每一次查資料、每一次推進代碼,
都是我與未來自己對話的方式。
這就是韌性 —— 當你選擇繼續前進的那一刻,它就已經在你身上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