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0
0

「學習的本質,不在於速度,而在於持續靠近真實。」

走到第 20 天,這個專案的進程,已不只是關於「完成一個產品」,更像是一場關於自我成長、學習方法與信念重建的長跑。
回顧從構思到實作的過程,那些卡關、懷疑、嘗試與突破,正是讓「韌性生活指南」逐漸成形的養分。


一、挑戰:一個人要模擬一整個團隊

這是一場「以一敵十」的專案。
作為唯一的發起者,我必須同時扮演 產品經理、UX 設計師、前端工程師、資料架構師與內容策略師

在確定方向之前,我得回答許多自己也未必懂的問題:

  • 哪些是一定要做出來的核心功能?
  • 要用什麼技術?
  • 哪個工具能在有限時間內實現願景?

與 AI 的協作,像是與一位跨領域顧問不斷對話。
我必須清楚自己的需求,精確下指令、驗證回覆、交叉比對資料。
這不只是問問題,而是學習如何「問出對的問題」。

最難的,其實不是技術,而是 思考結構的轉換 ——
從「我不懂這個領域」到「我能整理出理解路徑」的那段轉折,是專案真正的起點。


二、挫折:在「與 AI 協作」與「自我懷疑」之間

這段時間,我經歷了好幾次「自覺渺小」的時刻。

看著那些能獨自完成全端開發的大神,我一度懷疑:

「我這樣算什麼?只是靠 AI 幫忙而已嗎?」

明明每天都在思考架構、確認資料正確性、重新整理內容邏輯,
但仍會有種「是不是只是在複製貼上」的焦慮。

然而,這種懷疑後來成為我最大的提醒:
AI 並不是讓我「取巧」,而是讓我能 更快抵達理解的邊界
它讓我從陌生的技術領域中,看見脈絡與可能性。

這時我才明白,會寫程式是一種專業,而能善用工具讓願景實現,也是一種能力。


三、突破:從「我好廢」到「我在成長」

轉捩點出現在我開始換個角度思考的那天。

與其問「我是不是太依賴 AI」,
不如問:「我能否藉由協作,學會一個更有效率、更系統化的學習方式?」

這個專案讓我第一次完整經歷了:

從發想到驗證、從研究到實作、從迷茫到整理。

我不再只是「查資料」,而是能主動整合跨領域概念,
從防災觀念、使用者體驗到資料架構,每一步都開始有了自己的判斷與理由。

這個過程教會我:

  1. 自主學習 不只是吸收資訊,而是要驗證與轉化。
  2. 協作思維 不只是尋求答案,而是共創更好的方案。
  3. 自我成長 不是避免挫折,而是學會在不確定中前進。

四、累積:從連續 20 天到持續行動的力量

在連續發文與開發的過程裡,我逐漸建立一種節奏 ——
每天的小步前進,會在無意間疊成巨大的進展。

這 20 天讓我體會到:

  • 如何讓學習融入日常,而非突發靈感。
  • 如何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 如何在過程中感受自己的成長,而非只盯著終點。

如果前半段的旅程是在「學習如何建構一個專案」,
那接下來的十天,將是「學習如何讓專案真正落地」。


五、結語:韌性,不只屬於系統,也屬於自己

「韌性生活指南」的初衷,是讓人們能在災難中保持冷靜、做出行動。
但寫到今天,我也逐漸明白 —— 這份韌性,不只是外在的防災能力,
更是內在的心理力量:在未知裡,仍願意繼續嘗試。

我不再害怕「不會」或「不懂」,
因為這正是成長的起點。

每一篇文章、每一次查資料、每一次推進代碼,
都是我與未來自己對話的方式。

這就是韌性 —— 當你選擇繼續前進的那一刻,它就已經在你身上發生。


上一篇
Day19|測試與調整:從 Debug 到 Usability Test
下一篇
Day21|韌性思維:在不確定性中找到可控之處
系列文
《韌性生活指南:用科技打造更堅韌的日常》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