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3
0
佛心分享-SideProject30

《韌性生活指南:用科技打造更堅韌的日常》系列 第 23

Day23|懶得準備,也是一種設計啟示:AI × 人性 × 極簡互動

  • 分享至 

  • xImage
  •  

「設計的最高境界,不是讓人多做什麼,而是讓人什麼都不必做也能被照顧。」

在前一篇〈從防災到日常〉裡,我們談到如何讓防災成為生活節奏的一部分。
但問題是——即便我們已經讓流程更簡單、更貼心,
仍有一群人不會行動。

他們不是不懂,也不是不在乎,
只是太忙、太累、太懶。

而正是這種「懶」,揭開了產品設計裡最值得思考的一層:
當人類不想行動時,科技該如何行動?


一、懶惰不是缺陷,而是人性的預設機制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 Effort Aversion(努力排斥)
意思是:人類在選擇行動時,會自然傾向耗能最低的選項。
這不是懶散,而是生理節能機制的演化結果。

從這個角度看,
懶惰其實是人類在不確定世界裡的一種「生存策略」。

因此,若要讓防災行為真正普及,
我們不應該對抗懶惰,而應該順勢設計
讓系統代替人判斷、代替人記得、代替人行動。

防災不該靠意志力,而該靠設計力。


二、AI 的角色:讓「不作為」變成「已完成」

在 AI 的輔助下,懶惰不再等於風險。
我們可以讓「不作為」自動轉化為「已完成」。

1. AI 觀察而不打擾

AI 透過問卷或日常輸入(家庭人數、居住型態、生活節奏),
學習使用者行為模式,判斷何時該介入。
它不提醒過多,也不要求輸入過深,
而是像一位貼心的助理,只在必要時出現。

2. 預測而非要求

當 AI 發現颱風警報發布時,
它不會問:「你準備好了嗎?」
而是直接生成購買清單、通知電商 API 補貨、更新食物到期日。
所有動作都在你「懶得動」的那一刻,自動完成。

3. 補足人性的缺點

真正的防災科技,不是把人訓練得更勤快,
而是讓科技理解人性的不完美。
AI 的價值,不在強化控制,而在減少負擔。


三、UX 極簡哲學:不互動的互動設計(Silent UX)

過去的 UX 設計強調引導、互動、體驗感。
但對懶人使用者來說,「互動」本身就是一種壓力。
因此,在這個平台中,我提出一個新原則:
Silent UX(靜默互動設計)

Silent UX 的三個原則:

  1. 少一個動作,就多一分韌性。
    → 系統主動預測,讓使用者只需「確認」而非「選擇」。

  2. 少一個通知,就多一分信任。
    → 平台提醒頻率降低,但準確率更高,
    讓每一次推播都能帶來心理安定,而非焦慮。

  3. 少一個畫面,就多一分自由。
    → UX 不追求熱鬧互動,而追求「無需開啟也能運作」的靜默效率。

這種設計哲學,正是從「懶惰」中提煉出來的極簡之美。


四、從「智慧平台」到「韌性基礎設施」

當系統能自動判斷、預測、補貨、提醒時,
它不再只是網站,而是一種社會基礎建設。

想像一下——
每個家庭都擁有自己的「防災自動駕駛系統」,
在風險上升前,平台就先幫你調整資源、更新清單、推送補給。

這樣的未來裡,「懶人」不再是風險群體,
而是推動科技前進的使用者原型。

因為所有的自動化,都是從人類的懶開始的。


五、PM 的觀點:設計的終點,是自由

作為產品經理,我越來越相信——
好的設計,應該讓人少想一點。

不是因為我們不重視學習,
而是因為人腦每天要處理的資訊,已遠超過可承受量。

如果平台能減少一次思考、一個步驟、一分焦慮,
那就是科技最人性化的勝利。

「懶人防災」的真義,不是懶到什麼都不做,
而是讓科技去完成那個「我早就想做、卻一直沒空做」的動作。


六、結語:當科技理解人性,韌性才會發生

懶惰不是對立面,而是溫柔的提醒:
——我們都只是需要被理解的人。

當系統能替我們想、替我們記、替我們準備,
那份安心就不再來自「努力」,
而來自「信任」。

韌性,不是拚命地抵抗風浪,而是即便生活在時代浪潮中,仍保有穩定支撐自我的力量。


參考資料

  1.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 Fogg, B. J. (2009). A Behavior Model for Persuasive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uasive Technology.
  3. Norman, D. A. (2013).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Basic Books.
  4. UNDRR. (2015).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
  5. 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 (2025)。《當危機來臨時:臺灣全民安全指引》。官方網站可下載最新版 PDF。

上一篇
Day22|從防災到日常:平台的生活化延伸
下一篇
Day24|心理韌性 × 技術工具:雙重安全感案例(Verified Edition)
系列文
《韌性生活指南:用科技打造更堅韌的日常》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