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1
0

「韌性,不是抵抗風暴,而是學會在風暴中呼吸。」

在前二十天,我們談過系統架構、AI 模組、使用者體驗與部署實踐。
但在所有技術與策略背後,這個專案的核心其實始終只有一個問題——
「人,為什麼會準備?」

這一題,看似簡單,卻牽動了人性最深層的恐懼與希望。


一、韌性,不是勇敢,而是「可回復」

在心理學與腦神經科學中,resilience(韌性) 並非指「無所畏懼」,
而是指人類在經歷創傷、變動、失落後,仍能逐步恢復功能、再度找到意義的能力。

研究指出,人在面對災害時,大腦杏仁核會迅速啟動「恐懼反應」,
使身體進入高壓警戒狀態;然而,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重新站起」的,
並非外在環境,而是 前額葉皮質 對情緒的調節能力——
也就是,我們能否在混亂中重新聚焦,找到仍可控制的一小塊現實。

因此,韌性思維並不是逃避恐懼,而是承認恐懼的存在,
並問自己:「在我能控制的範圍內,我能做些什麼?」


二、從災難到日常:行為轉換的三個階段

依據災後心理與行為變化文獻,本文歸納出人類面對危機的三個行為階段:

  1. 否認期(Denial)
    「這應該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吧?」——這是最普遍的心理防衛。否認能暫時降低焦慮,但也延誤了準備行動。

  2. 警覺期(Alertness)
    當事件靠近,才開始搜尋資訊、搶購物資。這是典型的「短期恐懼驅動行為」,缺乏長期可持續性。

  3. 整合期(Integration)
    將防災行為融入生活習慣,例如固定補貨、參與演練、建立社群。
    這才是「韌性生活」的起點:安全不再是反應,而是一種日常節奏。

你的專案——防災物資智慧推薦平台,其實正是這第三階段的工具化延伸:
把「防災」從恐懼的提醒,轉化為可預測、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三、讓科技成為心理的支架

科技的角色,不該只是「提供資訊」,而是 減少決策負荷

對一個處於高壓下的使用者,大腦的認知資源會被恐懼佔據,
這時越多的資訊,反而越難行動。
因此平台的設計邏輯,應遵循 「減法原則」

  • 不一次給出十種建議,而是一次只給出三項可行行動。
  • 不用專業術語,而是用生活語言(例如:「把水裝滿,就能撐過今晚的停水」)。
  • 不只是「清單完成」,還提供「心理安定回饋」:進度條、提醒語、成就徽章。

這些微小的設計,根據 行為設計理論(Fogg Behavior Model)
能透過降低行動難度與即時回饋,提升行動動機與持續性。
「讓行動變得簡單,才有可能成為習慣。」


四、群體韌性:災後重建的真正力量

沒有任何人能單獨度過風暴。
韌性從來不只是個人特質,更是一種 社會網絡的再生能力

心理重建的成功率,與「是否能重新連結他人」息息相關。
這意味著,我們的防災平台若能逐步整合社群機制——
例如鄰里共備清單、共享倉儲資訊、互助提醒系統,
那麼它將不只是工具,而是讓社會更有凝聚力的「韌性引擎」。

人類的安全感從來不只是「我有水」,
而是「我知道,在這個城市裡,我不是一個人」。


五、PM的觀點:從危機設計到心理設計

作為產品經理,這一篇的重點不在「功能」,而在「人心」。
因為真正能讓使用者留下來的,不是 UI、也不是 API,而是 共感與信任。

所以當我回望這個專案,我的設計準則其實只有一句:

「讓每一次互動,都比上一次更能讓人安心。」

這意味著每一個細節——
從通知語氣、配色、提醒頻率,到情境文字——
都應被設計成溫柔的引導,而非焦慮的警報。

這樣的產品,才有可能成為災後社會心理復原的基礎建設。


六、結語:韌性,是一種選擇

災難會奪走許多東西,但它奪不走人類「重新建立秩序」的本能。
韌性,不是天生的天賦,而是一種 持續選擇面對不確定性 的勇氣。

而《韌性生活指南》存在的意義,
就是讓人們在資訊、情緒與現實之間,找到那個仍可控制的起點。

防災的終點,不是恐懼的消失,而是信任的重建。
這種信任,從「準備」開始,也從「彼此」延續。


參考資料

  1. McEwen, B. S. (2007). Physiology and Neurobiology of Stress and Adaptation: Central Role of the Brain. Physiological Reviews, 87(3), 873-904.
  2. Davidson, R. J., & McEwen, B. S. (2012). Social Influences on Neuroplasticity: Stress and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Well-Being. Nature Neuroscience, 15, 689-695.
  3. Bonanno, G. A. (2004). Loss, Trauma, and Human Resil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9(1), 20-28.
  4. Hobfoll, S. E., et al. (2007). Five Essential Elements of Immediate and Mid-Term Mass Trauma Intervention: Empirical Evidence. Psychiatry, 70(4), 283-315.
  5. Norris, F. H., et al. (2008). Community Resilience as a Metaphor, Theory, Set of Capacities, and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adi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41, 127-150.
  6. Pfefferbaum, B., & North, C. S. (2020). Mental Health and the COVID-19 Pandemic.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3(6), 510-512.
  7. Fogg, B. J. (2009). A Behavior Model for Persuasive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uasive Technology.
  8.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9.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Harper & Row.
  10. UNDRR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 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
  11. 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 (2025)。《當危機來臨時:臺灣全民安全指引》 官方網站可下載最新版 PDF。

上一篇
Day20|中場回顧:挑戰、挫折與突破
下一篇
Day22|從防災到日常:平台的生活化延伸
系列文
《韌性生活指南:用科技打造更堅韌的日常》2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