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安全感,不只是有備而無患,而是心裡有光。」
在過去的章節裡,我們談過防災系統的設計、AI 的應用、以及使用者的心理變化。
但在所有韌性設計的理論中,有一個被忽略卻最關鍵的問題:
當災害真的發生時,
是什麼讓人「撐下去」?
這個問題,無論在心理學或產品設計的世界裡,
答案都指向同一個核心——「雙重安全感」。
「安全感」有兩條軸線:
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 (1943) 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指出,
生理與安全是人類最底層的需求,
但若缺乏心理層面的「可預測性與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
人仍會陷入焦慮與無力感。
也就是說:
即使家裡有三天份物資,若你「不知道」該如何使用,
你依然會感到不安。
因此,防災科技的真正任務,
不只是提供物資,而是 重建控制感(restoring perceived control)。
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後,東京都政府於 2015 年推出 《東京防災(Tokyo Bousai)》App。
這款工具不只是災難時的手冊,而是一個「平時可用、災時可靠」的伴隨型系統。
設計理念與心理考量:
官方《Disaster Preparedness Tokyo》手冊與 App 共同構成一體化生態,
讓使用者在平時學習、災時快速行動【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2016】。
這顯示「心理安全感」可以被設計出來,
而非只能靠意志力養成。
在台灣,內政部消防署推出 「消防防災 e 點通」App 與 「全民防災 e 點通」網站,
以整合式資訊平台提升民眾防災行動力。
技術與設計重點:
研究顯示,這類 互動/遊戲化防災教育
能有效提升民眾的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並減少面對災害的焦慮與逃避傾向【Shyr 2021; Bai et al. 2025】。
透過數位教育,心理韌性被轉化為「可練習的能力」。
在本專案中,我設計的 「防災物資智慧推薦平台」
同樣遵循這個雙軌邏輯:
維度 | 功能設計 | 目的 |
---|---|---|
物質安全感 | 問卷化清單、電商導購、自動補貨 | 降低備災行為門檻 |
心理安全感 | 情境化提醒、進度條、正向語言 | 降低焦慮、提升行動意願 |
關鍵並非「物資有多少」,
而是讓使用者在過程中「看見自己正在準備」。
這種 可視化的掌控感,
正是心理韌性的起點。
科技的任務,不是取代人,
而是讓人重新相信:「我能應對。」
哈佛心理學家 George Bonanno (2004) 指出:
「人類面對壓力的核心,不是逃避或堅持,而是適應。」
而適應(Adaptation)需要兩個條件:
技術工具幫助我們達成前者;
良好的設計語言與互動方式,則能培養後者。
當兩者合而為一,
韌性不再只是心理狀態,
而是一種可被設計、可被養成的 生活能力。
一個有備的社會,不該只在災前囤積物資,
而應該在日常中養成穩定的心理節奏。
當人知道該怎麼做、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
那份安心,就能在混亂裡成為方向。
韌性,是讓科技教會我們如何安心地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