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蕉倉系統,因為同一個老 Bug,又一次華麗地崩潰了。這已經是兩個月內的第五次。服務猿的投訴電話被打爆,操作猿們閒得在倉庫裡打牌,而評審猿的怒氣值,已瀕臨頂點。
一場轟轟烈烈的抓戰犯大會,浪費了整個下午,卻沒人問那個最重要的問題,一股令人膽寒的既視感,一場追究責任的風暴,在所難免。
管理猿緊急召集了所有相關人員,會議室的氣氛比冰窖還冷。
程序猿怪測試猿,測試猿怪流程,流程的背後,似乎又指向了管理猿的時程壓力。一場完美的「甩鍋閉環」形成了。
整個下午,團隊的時間都浪費在「是誰的錯」這個問題上,卻沒有人問:「是什麼錯了」?
就在大家吵得筋疲力竭時,一位沉默的資深猴子開口了。「夠了。」他說,「我們能不能停止問『誰』搞砸了,然後開始問『為什麼』我們的系統,會讓這種搞砸一再發生?」
他提議,召開一場不一樣的檢討會。放下手指,拿起鏡子:一場「無指責檢討會」的魔力,這場會議,有一個神聖的最高原則:無指責 (Blameless)。
Blameless 的核心假設是:每一隻猴子,在當下都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錯誤依然發生,那必定是系統(流程、工具、文化)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會議的目的,不是為了找到一隻猴子來背鍋,而是為了讓所有人一起,像偵探一樣,找出系統中的漏洞:
當大家不再需要為自己辯護時,真相才終於浮出水面。他們發現,真正的兇手,從來都不是任何一隻猴子,而是:
從「時間管理」的角度看,抓戰犯是最愚蠢的時間浪費。團隊花費了無數個小時,在一次次的崩潰、救火、爭吵、修復中循環。
而一場真正有效的「無指責檢討會」,或許只需要兩個小時。但這兩個小時,可能促使團隊決定投資時間去建立一套自動化測試流程。這個一次性的時間投資,將會消滅未來數百個小時的浪費。這,也許才是最高級別的時間管理。
你們的團隊,是如何進行專案的事後檢討的?是流於形式的走過場?是一場追究責任的批鬥會?還是真的在「無指責」的氛圍下,共同尋找可以改善的「系統性問題」?
留言分享你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