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底的到來,為了激勵士氣,宣布了一項新的競賽,將以「專案創新力」為最重要指標,今年「最具創新力」的部落,將獲得最大獎賞!
這個指令一出,整座山的氛圍都變了。原本還算和諧的各個部落(鷹眼、神臂、蕉倉),瞬間從合作夥伴,變成了競爭對手。所有猴子都極度忙碌,儀表板上的專案數量暴增。但山裡的香蕉總數,一根也沒多。
為了贏得評審猿的青睞,一場「假性努力」的風潮開始蔓延。
神臂金剛團隊,花了一個月,打造了一台華麗的自駕香蕉車。他們做了精美的簡報,展示了流暢的自動駕駛技術。但猴王沒問的是:由於供應鏈流程卡關,我們真的有那麼多餘的香蕉可以載嗎?
鷹眼系統團隊,則推出了一套AI 香蕉基因辨識模型,號稱能辨識上百種香蕉。但猴王沒問的是:由於前幾年的單一種植,我們山裡真的有第二種香蕉嗎?
每個團隊看起來都極度忙碌且富有成效。他們開了無數的 Jira ticket,舉辦了數不清的會議,產出了海量的文件。但猴群整體的香蕉處理流程,依然卡在那個最根本的問題上。
這場競賽,還帶來了另一個副作用:資源分配不均。
所有團隊都想讓自己的「創新專案」看起來更厲害,於是紛紛去借調山上那幾位最強的程序猿。導致「能者多勞」變成了「能者過勞」,他們的時間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疲於奔命地支援著各種實際上沒有產生價值的專案。
更糟的是,不同部落之間,為了保護自己的「創新成果」能獨佔功勞,開始技術封鎖,不同聚落的香蕉,無法共享。 一群好的個體聚在一起,卻因為錯誤的激勵機制,產生了最壞的集體成果。
因為當我們失去一個清晰的、共同的「北極星指標」(例如:提升猴群的香蕉總攝取量)時,就會轉而追求那些看得見、好衡量、易表演的「表面指標」(例如:專案數量、技術新潮度)。
我們選擇將精力投入到不斷推出新的任務上,因為「開新專案」遠比「解決舊問題」更容易獲得掌聲。每一次看似成功的小任務後,我們都會自信地告訴自己和老闆,我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這就像投資,我們為了一些蠅頭小利短進短出,感覺自己操作頻頻、戰果頗豐,卻往往忽視了資產配置的整體性和長期發展。
當理念淪為空談,「什麼都無法捨棄的團隊,絕對沒有能力改變任何事物。」
一個真正的領導者,需要有勇氣站出來,戳破「假性努力」的泡沫,帶領團隊回到那個唯一重要的問題上:「我們做的這一切,到底解決了誰的什麼問題?」
忙碌不等於生產力,流程不等於進展。有時候,停下來,砍掉一半的專案,才是最高效的時間管理。
你的團隊,是否也曾為了某個指標或目標,陷入「假性努力」的循環?
留言分享那個讓你突然驚覺「我們到底在瞎忙什麼?」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