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前一篇「威儀寂靜分」的主題,
當我們學會在動中守靜、在靜中覺行,
這一章進一步帶我們走向更深的層次——如何面對「世界本身」的假象。
《金剛經》第30品〈一合理相分〉裡,佛陀舉了個驚人的比喻:
如果把整個宇宙(「三千大千世界」)打碎成無數微塵,
那麼,這些微塵是真實存在的嗎?
答案是:「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這句話翻成現代語言,就是:
「我們看到的部分,並不等於真實的全體。」
在職場與專案開發中,我們每天都面對「碎片化的真相」:
一段程式碼、一份報表、一句客戶需求,
都只是「微塵」,不是「整個世界」。
執著於某一點,就會失去整體的和諧與真義。
第 30 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佛陀說:
「須菩提啊,如果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打碎成微塵,那麼這些微塵是不是很多呢?」
須菩提回答:「非常多啊,世尊!」
佛陀接著說:
「如果那些微塵真的存在,我就不會說它們是『微塵眾』了。
我說『微塵眾』,其實是方便的名稱,並非真實存在。
同樣地,所謂的『世界』也只是名相上的存在,
若你認為世界真有其實體,那就陷入『一合相』的執著。
「一合相」由「一」與「合」組成,意指「由多種元素聚合而成的一個整體相」
『一合相』是凡人所執著的概念,
因為他們貪著表象,忘了萬法本空的真相。」
阿浩是一位資深資料工程師。
他每天沉浸在龐大的數據海裡:流量分析、使用者行為、KPI 報表……
久而久之,他開始懷疑人生:「這些數字真能代表現實嗎?」
有一次,行銷部抱怨:「你們的報表不準!點擊率掉太多!」
阿浩回查資料,才發現是前端事件追蹤改版,資料來源不同步。
那一刻他突然體悟——
原來「報表」只是一小片「世界」,不是全部。
他開始改變做法:
每週不只看數據,也與行銷、客服、開發團隊對齊觀察。
數據與實際回饋對上後,他看到的「世界」變得立體。
阿浩笑著說:「以前我執著一張報表,如今我學會看整個系統。」
那一刻,他理解了《金剛經》說的: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所謂「一合相」,不是讓世界消失,
而是讓我們不被碎片所欺騙,重新看見整體。
「一合理相」教我們從分別走向整體,
從碎片的真相回歸整體的智慧。
在專案世界裡,這是「系統思考」的最高境界:
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不是否定世界,而是提醒我們:
世界只是一個臨時的結構「因緣和合」,勿迷於名相。
真正的開發者,懂得從每一行程式、每一個模組裡,
看見背後的整體脈絡——
那就是技術之道與修行之道的交會處。
因為「整體」本身也是由無數條件所成,沒有固定實體。
對開發者而言:
系統架構不是絕對的真理,而是條件暫時的最佳解。
當我們不執著「我寫的模組最好」、
也不迷失於「他們的程式最差」,
才能真正理解「整體運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