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9
0
自我挑戰組

《金剛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系列 第 29

《金剛經》Day 29:無見無執,方能見真 — 超越框架的覺知力

  • 分享至 

  • xImage
  •  

昨天我們談到「世界只是臨時的結構」,
所有的存在都由因緣和合而成,並無固定實體。

今天進一步來看:
不僅「世界」是暫時的,就連我們的「見解」也是。
人最大的執著,往往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想法:
堅信「我覺得對」、「我看見真相」的想法。

《金剛經》第31品〈知見不生分〉,
正是要我們看見這個更深的陷阱:
當你執著於“見”,就看不見真。

原文

第 31 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白話解讀

佛陀說:「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曾說過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那你認為這個人,是否真正理解我所說的意思呢?」

須菩提回答:「世尊,不是的!那個人並沒有真正理解佛的意思。
為什麼呢?因為佛雖然提到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但佛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其實並不是指真的有這些『見』存在,
正因為離開了這些執著,才名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佛又說:「須菩提!凡是發起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成佛之心)的人,
對於一切法,應當這樣理解、這樣看待、這樣信解:不要執著於『法相』。
什麼是『法相』呢?佛所說的『法相』,其實並不是真有一個固定的『法相』,
只是方便地叫作『法相』罷了。」

  • 佛所說的「見」,是為了讓我們覺察「執著於見」這件事,
    而非要我們再建立一個新的見解。
  • 當你真正明白「見」只是工具,不是實相,
    你就不再被框架、概念、立場所束縛。
  • 這不是否定知識或經驗,
    而是讓「見」成為一面鏡子,而非一道牆。

職場啟示

在職場裡,「見」無所不在。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看到的是真相。

  • 工程師說:「這樣寫效能最高。」
  • 設計師說:「這樣才符合使用者體驗。」
  • 業務說:「客戶一定喜歡這樣。」

每一句都出於專業,也都出於「我見」。
但若誰都不願鬆手,就沒有協作的空間。

不是不要堅持,而是別讓堅持變成牆。
放下“我一定對”的念頭,
才能聽見別人的洞見,看見全貌。

真正的智慧主管,不是強壓眾見,
而是讓多種見解在空間裡共存,
最後自然而然形成最好的答案。

小故事

產品會議上,資深工程師阿澤堅持自己的方案最好。
他一再強調:「這樣寫效能最高,我保證!」
新進設計師則溫和地說:「但這樣使用者可能不容易理解。」

會議陷入僵局。

主管微笑著說:「我們先不要爭哪個對。
就當彼此的想法都是一個『假設』,
試著從數據與使用者回饋中去驗證看看。」

結果實測後,發現雙方都有道理,
最終採用了一個折衷版本,
比原本的方案更穩定,也更符合使用者需求。

阿澤後來感嘆:「原來放下『我見』,不代表輸,
反而能看見更多。」

不為「見」所限,才能真正「見」。

結語

佛法不是要我們「沒見」,
而是要我們「不執見」。

當心不再被“我是誰”“誰對誰錯”所綁,
我們的眼界自然開闊,行動自然明晰。

真正的覺知,不在於看得多深,
而在於能放下自己看見的那一層。

放下我見,才能見真。
職場即道場,開放心見,行於無礙。

參考


上一篇
《金剛經》Day 28:一合理相分 — 看見整體的真相,不迷失於碎片世界
下一篇
《金剛經》Day 30:如夢幻泡影,行於無相 — 專案、人生與覺知的最終章
系列文
《金剛經》三十天閱讀之旅:初學者的經典探索3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