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有時我們看AI寫的文字,會覺得句子都對,但沒畫面。
它會說「她很難過」、「他很生氣」,卻沒讓人看到那份情緒是怎麼存在的。
視覺層次,就是讓文字變成鏡頭。
讓AI學會「展示」而不是「告訴」。
今天,我們要教它主動構圖──讓每段話都像一個分鏡。
2.什麼是視覺層次?
視覺層次是把文字分成三個維度:
景(空間與光線)
物(焦點細節)
人(情緒反射)
這三層一起構成畫面感。
而AI要細膩,就必須在「說話」的同時,「畫出畫面」。
3.如何讓AI主動描寫畫面?
a.在Prompt裡加上「鏡頭導向指令」
「請在輸出中加入視覺化描寫,像鏡頭語言一樣呈現情緒,不要只描述心理。」
「每次回答中,至少出現一個場景或動作細節,用於輔助感情。」
這樣AI就會開始「拉鏡頭」,自動把情緒轉成畫面。
b.教AI使用「Show, don’t tell」邏輯
給模型清楚示範差異:
「她很害怕。」寫成「她後退半步,手心的汗在指尖凝成冷意。」
再補一句指令:
「禁止直接使用情緒形容詞(例如‘難過’、‘開心’),改以動作或場景暗示心情。」
c.加入「視角控制」
在敘事中指定視角:
「以第一人稱視角描述所見畫面」
「以旁觀者視角,從環境變化暗示角色心境」
這樣 AI 會自動處理「距離感」,有時貼近呼吸,有時拉遠觀察。
d.使用「焦點切換法」
這是一種讓畫面「動起來」的技巧。
開頭聚焦動作 → 中段轉景 → 結尾收回表情。
範例:
「他放下那杯酒,氣泡還在杯壁上碎裂。
窗外的霓虹閃了兩下,
他抬起頭,笑得有點慢。」
這種結構能讓文字像鏡頭一樣運動。
4.小結
細膩的文字不只是情緒豐富,而是能讓人看到那些情緒在空氣裡的樣子。
當 AI 學會用光線、動作、細節去傳達感受,你就不只是教它寫故事,而是在教它拍一部用文字構成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