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或設計API時,安全性永遠是最重要的一環,當API涉及用戶資料、金流或系統控制時,如何驗證使用者身份、保護授權資訊,就成為關鍵課題,這時API金鑰(API Key)與Token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API金鑰可以想像成「服務使用者的身分證」,每個申請API的開發者都會獲得一組獨特的金鑰,用來識別請求的來源。例如,如果有上千名開發者同時使用同一個天氣API,伺服器就能依照金鑰分辨每個請求的來源、追蹤使用量,或在發現異常行為時封鎖特定金鑰,避免整個系統被濫用。
另一種常見方式是使用Bearer Token,通常在使用者登入或授權後由伺服器產生,並具備有效期限,相較於單純的API Key,Token可以攜帶更多資訊,例如使用者角色、可用資源範圍等,這樣的設計能讓API 在授權控制上更精細,也更安全。
在呼叫需要授權的API時,通常會把金鑰或Token放在HTTP Header 中。例如以下是一個使用Python呼叫授權API的範例:
import requests
url = "https://api.example.com/data"
headers = {
"Authorization": "Bearer YOUR_API_TOKEN"
}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if response.status_code == 200:
print("成功取得資料:")
print(response.json())
else:
print(f"發生錯誤:{response.status_code}")
這段程式示範了最基本的授權機制:伺服器會檢查 Authorization
標頭中帶的Token是否正確,若驗證成功就回傳資料;若金鑰錯誤、過期或缺少授權,則會回傳像是 401 Unauthorized
或 403 Forbidden
的錯誤訊息。
在實際開發中,金鑰與Token不應該直接寫在程式碼裡,特別是在會上傳至GitHub或公開分享的專案中,更安全的做法是把金鑰存放在 環境變數(Environment Variables) 或 設定檔(config file) 裡,再由程式讀取,即使程式被公開,也不會洩漏敏感資訊。
除了基本的身份驗證,API服務提供者也常會設定使用限制(Rate Limit),是一種防止濫用的機制,能限制單一金鑰在一定時間內可發送的請求數量。例如,每分鐘最多100次請求,可以避免惡意攻擊或過度頻繁的存取導致伺服器負載過高。
金鑰管理是API安全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妥善使用與保護API Key,不僅能防止資料外洩與未授權使用,也能確保整個服務在長期運作中維持穩定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