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8
0
生成式 AI

三十天解鎖上下文超能力:MCP 實戰系列 第 28

Day 28 - 回顧篇:30 天的 MCP 旅程,我們學到了什麼?

  • 分享至 

  • xImage
  •  

大家好,鐵人賽堂堂邁入第二十八天,我們的核心技術旅程已經基本完成。

回首這趟旅程,我們從一個抽象的「MCP 是什麼?」的問句開始,最終親手打造出一個橫跨後端服務與原生 App 的完整 AI Agent 應用。這是一段漫長但充滿收穫的道路。

今天,讓我們以鳥瞰的視角,重新梳理這 30 天來的核心知識點,為這趟旅程製作一份「技術速查表」。

這 30 天,我們走過的四大階段

  1. 奠定理論基石 (Day 1-3):

    • 我們理解了 MCP (模型情境協議) 誕生的「原因」——為了解決 AI 服務整合的混亂。
    • 我們剖析了 MCP 的「三大角色」(Host, Client, Server)、「雙層架構」(傳輸層, 資料層) 和「三大核心原語」(Tools, Resources, Prompts)。
  2. 視覺化快速原型 - n8n (Day 4-12):

    • 我們學會了使用強大的低程式碼工具 n8n,並認識了其核心 AI Agent 節點。
    • 我們沒有手動組裝協議,而是學會了「定義能力」的現代化思想,將工作流包裝成 Tool
    • 我們陸續打造了計算機、天氣、新聞、Spotify 等實用工具,並最終將它們整合到 Open WebUI 中,證明了 n8n 作為 MCP Server 的巨大潛力。
  3. 專業級後端實現 - Python (Day 13-20):

    • 我們回答了「為什麼需要 Python?」,理解了它在控制力、效能、複雜邏輯上的絕對優勢。
    • 我們實戰了 adk-mcpfast-mcp 兩個函式庫,學會了如何從零開始編寫自己的工具、Agent,甚至作為 MCP Host 去呼叫社群開發的 Wazuh 等外部伺服器。
    • 我們最終將自己的 Agent 透過 adk api_server 變成了一個專業的 Web API 服務。
  4. 原生前端整合 - Swift iOS (Day 21-27):

    • 我們踏入了行動開發的世界,從 Xcode 專案的 MVC 架構設計開始。
    • 我們用 Codable 建立了強型別的資料模型,用 async/await 打造了通用的 NetworkManager
    • 我們親手繪製了聊天 UI,並最終將 App 與後端 API 完美串連,完成了從使用者輸入到 Agent 回應的完整閉環。
    • 我們甚至還解決了 127.0.0.1 vs 0.0.0.0 這種開發者一定會遇到的經典網路除錯問題。

我們的核心體悟 (Cheatsheet)

  • MCP 的核心是「能力的標準化」: 無論底層是 n8n、Python 還是 Go,只要遵循協議,就能互相溝通。
  • 從 Low-Code 到 Pro-Code: n8n 是絕佳的原型工具,Python 則是打造高效能、可維護產品的基石。
  • Agentic 應用的思考模式: 成功的關鍵在於「思考 → 行動 → 觀察」的循環,以及為 Agent 提供清晰、可靠的工具。
  • API 優先的設計: 將 Agent 封裝成 API 服務,是讓它能夠被網頁、App、甚至其他後端服務整合的關鍵。
  • 持續優化是常態: 例如,我們在開發後期發現,與其讓 Swift App 處理複雜的 Markdown 格式,不如讓 Python 後端在回傳前就將其轉換為純文字,這大大簡化了前端的實作。這就是真實的開發!

上一篇
Day 27 - 跨平台實戰 VIl - ADK api_server 不只能開在本機!
系列文
三十天解鎖上下文超能力:MCP 實戰2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