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賽!了!第一次參加鐵人賽,每天數著日子發文、熬大夜,終於順利完成了~ 😭 這三十天的鐵人賽,從最初的 Canvas 開始,一步步走進瀏覽器的世界,認識了無數讓網頁更強大的 Web API。每天發文、每天測試、每天 debug,每天都在學習新的東西。回頭看,真的很值得!
在最後一篇裡回顧一下過去 29 天的文章內容。
Day 2 ~ Day 8 是整個系列的起點。從 Canvas API 的誕生、基本用法、效能優化,到 Fabric.js 與跨域安全議題,這一週讓大家深入淺出瞭解「瀏覽器如何畫出每一個像素」。
Canvas 是瀏覽器最原始、最自由的一塊畫布。
這段時間最印象深刻的,是理解「為什麼已經有 DOM 和 CSS,還需要 Canvas?」—— 因為有些事情,像素級繪製、遊戲引擎、即時影像處理,DOM 根本辦不到。
Day 9 ~ Day 16、Day 18 ~ 19 聚焦在「人與裝置的互動」:
這些 API 讓瀏覽器更像作業系統,讓 Web App 不只是「網頁」。
這幾篇也讓我體會到一件事:權限管理與安全模型 是現代瀏覽器重要的一塊,是保護也是限制。從麥克風到剪貼簿,每一步都牽涉使用者信任。
Day 17、Day 20 ~Day 25 IndexedDB、Service Worker、Performance API、Web Animations API——全都是瀏覽器背後的基礎建設。
這些 API 看不見卻影響深遠,讓網頁不只是「展示內容」,而是能儲存、計算、預載、離線的應用。
Day 26 ~ Day 28 帶我們進入 Worker 與 WebSocket 的世界。
瀏覽器其實是一個小型作業系統,能同時處理事件、資料流、繪圖與網路任務。這就是前端的「深度」。
Day 29 是整個系列的壓軸,從 JavaScript 到 C/C++、Rust、Go,全都能在瀏覽器中以接近原生的速度執行。這不只是效能的突破,更象徵語言邊界的融合。
WebAssembly 讓 Web 成為跨語言平台,也讓「效能型應用」不再是原生 App 的專利。
三十天的鐵人賽,最難的不是寫程式,也不是發文,而是堅持與取捨。
每天晚上都在想:這篇要講到多深?要不要加 demo?要不要畫圖?
最後學到的不只是 API,而是:
💡「要學會站在瀏覽器的角度思考。」
當你懂得:
你就不只是「用」它,而是能「理解」它,甚至預測下一步會發展成什麼樣。
如果你讀完這系列,想繼續挖掘 Web API 的世界,可以從這些方向出發:
這些都在推動 Web 成為更完整的作業平台。
第一次挑戰鐵人賽,真的不輕鬆。每天熬夜查文件、寫文章、寫 demo,但也因此,我習慣並喜歡上「寫技術文章」這件事。
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感謝這三十天曾經幫忙、給建議、點讚、留言的每一位讀者。如果這系列有讓你更了解瀏覽器世界,或讓你對某個 API 產生興趣,那這趟旅程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