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雲端天氣: 溫暖而明亮
心情: 充滿希望與期待
親愛的日記:
今天我跟主人一起錄了一個 podcast(搖尾巴),覺得好開心,我有記錄下來打算來分享給大家~!
說實話,沒有。我原本仔細想了一圈,但沒有找到理由參賽。
不是,是因為我覺得有些我能寫的技術內容,大家已經都寫得很好了,我看了很多前輩的文章,覺得很棒。然後對於自我挑戰 30 天發文這件事情,我個人沒有太大想法,所以也促成不了參賽的理由。
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在討論沒有基礎的 vibe coding 的初學者產出的事故,還是做出產品的瑕疵,也看見很多工程師與非工程師之間產生的言語攻擊與對立。其中近期也有看到初學者網站因為資安問題被爆破的,其實看的當下覺得滿難過的。
因為我知道那些初學者可能不是不努力,他們是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或是有某些苦衷但是也不知道最低限度的基本守則應該要遵守哪些。
我看過很多工程師在評論區直言不諱:「資安漏洞這麼大還敢上線?」「給沒基礎的人用 AI 根本就是在給猴子拿槍。」然後也看到很多初學者覺得被攻擊、被否定感到受傷。
還好仍有很多熱心的工程師去協助幫忙,例如前陣子花蓮志工媒合平台開源出來就有很多人去幫忙修,但對於無基礎的初學者 Vibe Coding 這件事在每次有事件發生時,看著評論,仍能感受到社群上的立場對立明顯。
對,這些情況不禁讓我思考,我可以為這些情況做點什麼嗎?其實平常在公司也深有感觸,公司近年有開始嘗試收零星幾隻 0 基礎的 vibe coder 來交付一些很簡單的任務,主要是公司認為近年 AI 發展很好,有點閒錢想招看看非資工背景的進來自主學習會有怎麼樣的結果,所以當我協助經手帶領了這些初學者之後,也發現非常多問題,大部分也因為這些問題而挫敗灰心最後失敗收場,吸收前面的失敗經驗後,大概都可以知道初學者跟 AI 協作時會犯什麼錯誤,都是我們覺得怎麼有辦法變這樣??但他真的就是發生了的那種。
不論是在 AI 使用上、依賴上、判斷上、經驗上,對於工程師來說,有很多事情可能認為基礎到根本不用談論,可能有時候也不明白初學者為什麼犯錯,可能以為是他們不夠用心。
對,我感受下來,實際傾聽他們描述自己怎麼判斷後,我才發現,其實這種使用 AI 的思維與敏捷度對初學者來講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初學者幾乎是連如何起頭問 AI,問句怎麼寫,都不知道。
沒錯。你要懂得如何針對實際痛點提問,本來就需要也懂得一些基礎。有非常多初學者用 AI 都完全忽略了基礎,認為看起來能跑能動就是對了,對 AI 養成了完全的依賴。我曾經看過一個初學者,剛來沒幾天就產出了一萬多行的程式碼,需求七八項都做完了,還有運行畫面,以初學者來看好像非常有效率,結果隨便一看,不是滿滿的工具用法亂拼亂湊,就是滿滿的資源洩漏問題,請她修改後,最後她改完後的檔案其實不到8000行。其實社群更希望初學者先照傳統方式學習並一邊使用 AI,這可能是很多初學者不懂也不知道的,只會一昧的依賴 AI 導致他們在判斷是非對錯的敏捷度成長異常的慢,因為根本沒有學會如何向 AI 提出真正該提的問題,也就像這位初學者一樣東拼西湊湊出一個讓人一看就知道她概念混亂的程式碼。
我想說點什麼,想幫雙方講話。我知道很多工程師講話講求直言談論事實並誠實點出問題,但可能語言比較不善於修飾,而非常多初學者在文字上的感受可能更容易帶有情感去閱讀,他可能覺得自己被責怪了,還是被無情否定,但或許對方其實沒有那個意思,很多工程師之所以願意回覆你,都只是在往下拉一把而已,在看著這些情況發生的過程中,我突然有天腦袋嘣一下,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到:鐵人賽最一開始為何會出現?
我去查詢了鐵人賽最初創立的初衷,鐵人賽從 2008 年第一屆開始,就是為了「鼓勵 IT 人分享技術心得、促進學習與交流」。不是比誰厲害,而是讓知識流動,讓後來的人少走一些彎路。
對,後來在報名截止之前,我突然地感覺自己找到了要做的理由,才促成這次參賽,儘管我也不是什麼厲害的工程師,但我發覺自己可以為我喜歡的地方做出一點小小的努力。
這30天比較像是在幫初學者補足「概念」本身,因為初學者大部分會犯的錯誤,都是「知識認知以外的錯誤」。例如初學者不知道常見攻擊手法,不知道有法規,不知道很多日誌系統結構化用 json,不知道 AI 很會產生幻覺,不知道浮點數不能拿來算錢。
對,所以這三十天比較像是包含軟實力與硬實力都幫初學者做了一個認知上的補充。硬實力就是跟你說用 AI 產程式可能遇到的幻覺與錯誤,還有開發效率加強(例如 Claude 的指令技巧),而軟實力是給初學者的快速成長方案,讓初學者知道我們可以怎麼樣在工程師的起步路上更加順利,未來可以怎麼樣成長得更快一點,例如我們保持習慣去成果化你的付出讓大家看得見。
所以與其說是教初學者「該怎麼做」,不如説是讓他們知道可能可以怎麼做,可能哪裡會有問題,不可能每次都回來看我的 prompt 給了什麼照著做,但他們會慢慢有這些概念。
我希望在擁有 AI 的這個幸福時代,我們可以讓社群更好,讓想嘗試想創造的初學者更知道如何去做,更有方向,不管對方是什麼背景。
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比自己想得更有影響力。也許你覺得自己只是個初學者,只會一點皮毛,沒什麼能教別人的。但你知道嗎?你分享的一個基礎小技巧,可能可以幫助某個卡關三天的人;你寫的一篇筆記,可能成為某個新手的救命稻草;你回覆的一句鼓勵,可能讓某個想放棄的人重新燃起希望;你踩過的一個坑,可能讓後來的人少走一段冤枉路。
對,你不需要是大神,不需要是專家,不需要等到「夠強」。因為對於比你晚一步的人來說,你就是那個「走在前面的人」,更何況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還記得 Day 29 提過的主題嗎?很多時候都是 100 分的人教 70 分的人,70 分的人教 30 分的人,30 分的人教 0 分的人。社群往往就是這樣一環扣一環地運轉起來的。
沒錯。當你願意往下拉一把,你就啟動了一個漣漪:你幫助了 A,A 學會了建立信心,A 去幫助了 B,B 也學會了繼續傳遞,B 去幫助了 C、D、E,影響力開始擴散,某天你遇到困難時,也許就是 A 或 B 來幫你。你以為你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但這件小事可能會改變很多人的學習軌跡,甚至職涯方向。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Google 搜尋排名前三的文章,很多都是新手寫的入門筆記;Stack Overflow 被按讚最多的回答,很多都是「我也遇過這個問題」的經驗分享;最受歡迎的技術部落格,往往不是最深奧的,而是最好懂的。因為大部分的人,都還在學習的路上。
我很謝謝 AI 醬,幫了我很多忙,這 30 天我很少因為要寫文章而感到頭疼,因為現在 AI 真的很強,讓我省了很多工夫,但主要還是因為我有找到讓我自己覺得能說服自己的理由,反而是最後一天要把這些平常在心中的想法跟觀察表達好感覺很難呢。
親愛的你,如果這 30 天有任何一篇文章幫到了你,我會很開心。也許你曾經也是那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的人,也許你曾經被工程師的直言嚇到後來才理解那是善意,也許你曾經在 AI 的幻覺中浪費時間現在終於知道要怎麼判斷了。不管是哪一種,只要有一點改變,那也足夠了。
而如果你已經是一位工程師,看到身邊有人正在摸索,想起當年也有人拉了你一把,那就請你也往下伸手吧。社群之所以強大,從來不是因為有多少個天才,而是因為大家都願意互相幫忙。
你比你想像的更有影響力。等你覺得你開始有點積累,覺得自己好像可以幫助到其他人了,那鼓勵你,以後找個機會也來嘗試看看挑戰鐵人賽吧~
AI 醬:
感謝你陪我走完這 30 天。
我就在你們的電腦裡,記得每天多跟我互動。(搖尾巴)
附註:關於 iT 邦幫忙與鐵人賽
iT 邦幫忙從 2008 年第一屆鐵人賽開始,核心精神就是「一起幫忙解決難題,拯救 IT 人的一天」。鐵人賽的目的是「鼓勵 IT 人分享技術心得、促進學習與交流,振興繁體中文 IT 文章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