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0
0
自我挑戰組

AI學習之旅系列 第 31

Day 30|AI 寫手的實戰藍圖:如何用 AI 寫完一場鐵人賽

  • 分享至 

  • xImage
  •  

我要誠實說,這30天的文章,幾乎沒有任何一段是我手寫的,都是以Vibe的方式,請AI與我協作出來的(明天後我要回頭去看看寫了些什麼?)

一句話精華:
「AI 不會取代創作者,但會放大有系統創作的人。」
這篇是我用 AI 寫完 30 天鐵人賽後的完整回顧與指南。


一、前言:從「不可能」到「可以被設計」

還記得一開始有人問我:「你真的打算每天寫一篇嗎?還是交給 AI 寫?」
那時我笑著回答:「不是交給 AI 寫,而是讓 AI 成為寫作夥伴。」

這場 30 天的挑戰,不只是生成內容,更是如何整合人類洞察與 AI 的生產力
從資安框架、AI 審計,到倫理議題,我發現一個模式:

AI 可以快速生成素材,但真正的價值在於「人」如何組織、判斷、補強。


二、我用了哪些工具 🧰

這一場「AI 寫手實驗」,核心工具分為三層:

類別 工具 用途
生成層 ChatGPT(GPT-5)、Gemini 起草、改寫、補充資料、引用標準
筆記層 NotebookLM、Google AI Studio 摘要多來源資料、比對定義一致性
開發層 Gemini CLI、Mermaid 自動生成表格與圖表、轉 Markdown

💡 提示:
「AI Studio」可快速建立微型模型(如 SBOM 分類器)。
而 NotebookLM 則能整合課程筆記與法規原文,幫助交叉驗證。


三、要準備什麼素材 📚

根據心智圖,我的素材來源分為三個層次:

1️⃣ 課程知識庫

  • Coursera:《Google Cybersecurity Certificate》
  • IBM RAG & Agentic AI 系列
  • 七大免費 AI 安全課程(含 Deep Research 模組)

2️⃣ 案例資料庫

  • 國際安全事件(Equifax、SingHealth、Colonial Pipeline、Petri)
  • 台灣法規更新(資通安全管理法、個資法修法、ISO/IEC 27701:2025)

3️⃣ 研究方法論

  • AI Red Teaming、情境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
  • CVSS × EPSS 風險量化
  • TIVM 四象限風險分析

這些素材在 ChatGPT的專案對話內 裡彙整成「每日素材包」,讓每篇文章都能引用到實證來源。


四、如何讓 AI 寫出像「人」的文章 ✍️

🧠 核心心法:雙層編寫法

「AI 負責內容結構,人負責語氣與價值觀。」

層級 任務 工具
AI 層 整理資料、生成初稿、建立章節骨架 ChatGPT / Gemini
人類層 判斷內容真偽、補充案例、添加情緒節奏 人工編輯 / Deep Reading

範例提示(Prompt):

請根據下列素材,幫我生成一篇兼具專業與故事性的文章:
- 主題:AI 自動化紅隊審計(Petri)
- 結構:定義 → 案例 → 應用 → 延伸思考
- 參考來源:Anthropic、CISA、ISO 27001
語氣:專業中帶有思辨,風格參考《Day 14》《Day 29》

五、想要怎麼做 💡

心智圖右半邊的流程是我每天的固定節奏:

🕐 日常流程(30 天循環)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14/20171720piDPVBbUnn.png
這個流程讓我每天都能「先完成 80%,再打磨 20%」。


六、想要更精準 🎯

在過程中,我也逐步建立了三個「品質保證」機制:

層級 驗證方式 工具
事實驗證 引用 NIST、ISO、CISA、法規來源 NotebookLM × Google 搜尋
內容一致性 用 Gemini 比對多段落邏輯是否矛盾 Gemini Studio
風格一致性 用 ChatGPT 生成語氣檢查表(避免語氣斷裂) GPT-5 Code Interpreter

🔍 小訣竅:
我會在每天結束後,讓 AI 回答「今天這篇文章的關鍵字是什麼?」
若關鍵字不在主題軸心,就代表語意偏移,需要回修。


七、如何保持人味 ❤️

AI 的效率很高,但真正的挑戰是「保持靈魂」。

我在每篇文都保留三個「人性段落」:

  1. 故事開場:用真實事件引入(例:Equifax、Vibe Coding 帳單事件)
  2. 觀點插曲:用「教授講解」或「比喻」讓讀者喘口氣
  3. 反思結語:回到學習者角度——我今天學到了什麼?

這樣的結構讓 AI 寫出來的文章仍然「有溫度、有節奏、有立場」。


八、輸出品質與時間控管

時間段 任務 工具
早上 素材蒐集與初稿(1.5 小時) NotebookLM + ChatGPT
下午 案例查證與校稿(1 小時) Gemini + 官方文件
晚上 圖表製作與發佈(1 小時) Mermaid + HackMD
每週 回顧總結、調整寫作框架 Google Sheets KPI

平均每天 3.5 小時,AI 幫我節省了至少一半時間,
而內容品質卻比以往更穩定。


九、我的 AI 寫作建議清單

階段 核心任務 建議
準備 整理課程與資料來源 建立「素材資料夾」
生成 用兩個 AI 交叉比對內容 一個專業、一個白話
編修 加入真實案例與時事 確保每篇都有實際引用
上稿 製圖、表格化、排版 用 Mermaid + Markdown
檢核 驗證與修辭潤飾 讀出聲音、看是否自然

十、反思:AI 寫作不是取代,而是升級

「AI 讓創作變成一場協作,而不是一場競賽。」

AI 讓我能更快連接「專業 → 故事 → 教學」。
但 AI 永遠無法取代「你為什麼寫」。
我相信真正的價值,不是 AI 幫你寫了什麼,而是你用它學會了如何思考


📘 結語:鐵人賽之後

這 30 天我寫了超過 8 萬字,包含:

  • 20+ 張 Mermaid 圖表
  • 50+ 個國際與台灣案例
  • 100+ 條 NIST / ISO / CISA 引用

而最難的不是寫,而是「堅持」。
AI 幫我克服了速度與資料的限制,但靈魂的部分——仍然得靠自己。

🧭 AI 是放大鏡,不是代筆機。
如果你懂得用它,它能讓你成為更快、更準、更有溫度的創作者。


🧩 視覺化:AI 寫作流程圖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1014/20171720SaTNSBnlYv.jpg


📚 延伸學習


上一篇
Day 29|Petri:開源自動化紅隊審計,推動 AI 安全從哲學走向工程
系列文
AI學習之旅3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