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精華:
「AI 不會取代創作者,但會放大有系統創作的人。」
這篇是我用 AI 寫完 30 天鐵人賽後的完整回顧與指南。
還記得一開始有人問我:「你真的打算每天寫一篇嗎?還是交給 AI 寫?」
那時我笑著回答:「不是交給 AI 寫,而是讓 AI 成為寫作夥伴。」
這場 30 天的挑戰,不只是生成內容,更是如何整合人類洞察與 AI 的生產力。
從資安框架、AI 審計,到倫理議題,我發現一個模式:
AI 可以快速生成素材,但真正的價值在於「人」如何組織、判斷、補強。
這一場「AI 寫手實驗」,核心工具分為三層:
類別 | 工具 | 用途 |
---|---|---|
生成層 | ChatGPT(GPT-5)、Gemini | 起草、改寫、補充資料、引用標準 |
筆記層 | NotebookLM、Google AI Studio | 摘要多來源資料、比對定義一致性 |
開發層 | Gemini CLI、Mermaid | 自動生成表格與圖表、轉 Markdown |
💡 提示:
「AI Studio」可快速建立微型模型(如 SBOM 分類器)。
而 NotebookLM 則能整合課程筆記與法規原文,幫助交叉驗證。
根據心智圖,我的素材來源分為三個層次:
這些素材在 ChatGPT的專案對話內 裡彙整成「每日素材包」,讓每篇文章都能引用到實證來源。
「AI 負責內容結構,人負責語氣與價值觀。」
層級 | 任務 | 工具 |
---|---|---|
AI 層 | 整理資料、生成初稿、建立章節骨架 | ChatGPT / Gemini |
人類層 | 判斷內容真偽、補充案例、添加情緒節奏 | 人工編輯 / Deep Reading |
範例提示(Prompt):
請根據下列素材,幫我生成一篇兼具專業與故事性的文章:
- 主題:AI 自動化紅隊審計(Petri)
- 結構:定義 → 案例 → 應用 → 延伸思考
- 參考來源:Anthropic、CISA、ISO 27001
語氣:專業中帶有思辨,風格參考《Day 14》《Day 29》
心智圖右半邊的流程是我每天的固定節奏:
這個流程讓我每天都能「先完成 80%,再打磨 20%」。
在過程中,我也逐步建立了三個「品質保證」機制:
層級 | 驗證方式 | 工具 |
---|---|---|
事實驗證 | 引用 NIST、ISO、CISA、法規來源 | NotebookLM × Google 搜尋 |
內容一致性 | 用 Gemini 比對多段落邏輯是否矛盾 | Gemini Studio |
風格一致性 | 用 ChatGPT 生成語氣檢查表(避免語氣斷裂) | GPT-5 Code Interpreter |
🔍 小訣竅:
我會在每天結束後,讓 AI 回答「今天這篇文章的關鍵字是什麼?」
若關鍵字不在主題軸心,就代表語意偏移,需要回修。
AI 的效率很高,但真正的挑戰是「保持靈魂」。
我在每篇文都保留三個「人性段落」:
這樣的結構讓 AI 寫出來的文章仍然「有溫度、有節奏、有立場」。
時間段 | 任務 | 工具 |
---|---|---|
早上 | 素材蒐集與初稿(1.5 小時) | NotebookLM + ChatGPT |
下午 | 案例查證與校稿(1 小時) | Gemini + 官方文件 |
晚上 | 圖表製作與發佈(1 小時) | Mermaid + HackMD |
每週 | 回顧總結、調整寫作框架 | Google Sheets KPI |
平均每天 3.5 小時,AI 幫我節省了至少一半時間,
而內容品質卻比以往更穩定。
階段 | 核心任務 | 建議 |
---|---|---|
準備 | 整理課程與資料來源 | 建立「素材資料夾」 |
生成 | 用兩個 AI 交叉比對內容 | 一個專業、一個白話 |
編修 | 加入真實案例與時事 | 確保每篇都有實際引用 |
上稿 | 製圖、表格化、排版 | 用 Mermaid + Markdown |
檢核 | 驗證與修辭潤飾 | 讀出聲音、看是否自然 |
「AI 讓創作變成一場協作,而不是一場競賽。」
AI 讓我能更快連接「專業 → 故事 → 教學」。
但 AI 永遠無法取代「你為什麼寫」。
我相信真正的價值,不是 AI 幫你寫了什麼,而是你用它學會了如何思考。
這 30 天我寫了超過 8 萬字,包含:
而最難的不是寫,而是「堅持」。
AI 幫我克服了速度與資料的限制,但靈魂的部分——仍然得靠自己。
🧭 AI 是放大鏡,不是代筆機。
如果你懂得用它,它能讓你成為更快、更準、更有溫度的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