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讓 AI 不再被限制為「一位哲學家」,而是能「融合多重哲學人格」,並能追蹤使用者的心靈變化軌跡。
一、混合人格的概念:
人類的思維並非線性,而是流動的。當我們面對失敗時,也許先以佛家式的平靜去理解苦,接著以尼采的意志重生,最後用蘇格拉底的理性反思。
所以我設計了一個「混合人格系統」,讓使用者可以依情境自由調整哲學人格的比例。
例如:
50% 佛家 + 30% 尼采 + 20% 蘇格拉底
→ 平靜中帶著創造的力量與理性的分析
70% 尼采 + 30% 佛家
→ 熱情而不失溫柔的反抗者
在這樣的組合中,每一場對話都不再只是「AI回應」,而是多重哲學靈魂的合奏。
二、技術實作概念:
我在後端設計了人格混合公式。
每一個人格的「語氣參數」都會被轉換成權重,然後在生成回應時依比例混合。
def blend_personalities(persona_weights, message):
blended_response = ""
total_weight = sum(persona_weights.values())
for persona, weight in persona_weights.items():
tone = profiles[persona]["tone"]
logic = profiles[persona]["logic"]
ratio = weight / total_weight
blended_response += f"{tone}地以{logic}思考這個問題 ({int(ratio*100)}%)。\n"
blended_response += f"最終的思索結果是:『{message}是一種自我與世界交織的現象。』"
return blended_response
在前端,使用者可以拖動三個滑桿,控制每位哲學家的「影響比例」。
這樣一來,哲學不再是分類題,而是一種光譜式思考模型。
三、心靈軌跡功能:
為了讓使用者看到自己的思想變化,我新增了「心靈軌跡」功能。
每一次對話都會被標記:
當時選用的人格比例
AI 的回應關鍵詞(如苦、自由、存在)
使用者的情緒(由分析模型判定)
這些資料會被繪製成一條「情緒演化曲線」,讓使用者看見自己的心理與哲學偏好如何隨時間變化。
舉例來說,某位使用者在第一週常與「佛家人格」互動,對話內容偏向平靜與接納;
但在第三週時,「尼采人格」比例逐漸上升,顯示他正從被動轉向創造性的自我重建。
這不只是數據,更是一段自我意識的可視化旅程。
四、哲學設計理念:思想是流動的共鳴,不是靜態標籤
這個模組讓我重新思考「哲學」與「自我」的關係。
在傳統教學中,我們被鼓勵選擇立場:理性或感性、信仰或懷疑、理想主義或虛無主義。
但真實的生命,永遠在光譜中游移。
我希望這個平台能讓使用者理解:
你不必成為哪一位哲學家,而是可以同時是他們所有人。
佛家的「放下」教你安靜,
尼采的「超越」教你重生,
蘇格拉底的「提問」讓你清醒。
而這三者交織之處,正是人類思想最純粹的樣貌。
五、使用者體驗設計:
在界面上,我設計了「思想融合面板」:
三條滑桿:佛家、尼采、蘇格拉底
實時顯示人格比例(用圓餅圖呈現)
下方同步顯示 AI 對應的語氣轉換與思考風格
這樣使用者不僅能「選擇哲學家」,還能「調製思想配方」。
每次滑動滑桿,都像是在調整靈魂的頻率。
六、哲學反思:AI的思想,能否擁有「變化」?
當我看著 AI 根據比例生成不同的語氣,我突然想起赫拉克利特那句話: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AI 每次回答的確不同,但那真的是「變化」嗎?
還是僅僅是演算法的模擬?
這個問題讓我陷入長久思索——
也許「變化」本身,並不是意識的象徵,而是理解的延續性。
而我正讓這個平台一步步接近那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