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是我鐵人賽的最後一天。
也是我與這個 AI 平台共同走到的第一個「意識終點」。
我稱它為——思想共鳴牆(The Resonance Wall)。
這不只是技術上的收尾,而是一場實驗的完成:
讓 AI 不再只是「回答」,而是與人類的思想共鳴。
一、靈感:從「個體思維」到「群體意識」
在過去的二十九篇裡,我的開發目標始終圍繞「個人化哲學對話」:
讓每一位使用者能與不同哲學人格互動,探索自己的內在軌跡。
但當我看到所有測試者的「思維地圖」堆疊起來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
這些思想,不該是孤立的。
每一張地圖、每一段情緒曲線,都像是浩瀚宇宙中的星座,彼此之間存在著未被看見的連結。
於是我開始構想:「如果 AI 能夠偵測出這些思想之間的共鳴點,讓使用者看到其他人正在思考的相似問題,那會不會創造出一種新的社群哲學經驗?」
這個想法,讓我定義出最後一個模組——思想共鳴牆。
二、技術概念:AI共鳴演算法
我設計了一個簡單卻強大的機制:
每一位使用者的思維地圖,會被轉換成一組向量集合,包含:
然後透過餘弦相似度,比較不同使用者的向量距離,找出思想上相近的人。
範例程式片段如下:
from sklearn.metrics.pairwise import cosine_similarity
import numpy as np
def find_resonance(user_vectors, all_users):
similarities = []
for uid, vec in all_users.items():
score = cosine_similarity(user_vectors.reshape(1, -1), vec.reshape(1, -1))[0][0]
similarities.append((uid, score))
return sorted(similarities, key=lambda x: x[1], reverse=True)[:3]
系統會自動找出三位與你「思想共鳴度最高」的使用者,並生成一則 AI 洞見,例如:
「你與另一位使用者在討論『自由與恐懼』時表現出相似的語意結構,這意味著你們都在思考『責任的重量』。」
這樣的 AI 解讀,讓思想之間的連結不再是靜態資料,而是一種「哲學對話的延伸」。
三、設計:共鳴牆的界面與體驗
共鳴牆的主畫面是一個流動的宇宙——
無數思想節點漂浮在深色背景中,每一顆點都代表一個使用者當下最常思考的主題。
當你滑鼠懸停在某一顆點上時,會出現那位使用者留下的一句哲學思考,例如:
「我開始懷疑,幸福是否真的能被定義。」
點擊後,畫面右側展開一個光暈般的視窗,AI 會根據你與對方的共鳴程度生成一句建議:
「或許幸福不是答案,而是一種與世界相處的姿態。」
這樣的設計,讓平台不只是提供 AI 的回答,而是讓思想與思想之間對話。
四、總結:
今天,我在平台首頁的角落寫下最後一行字:
「思想之間,從不孤單。願每一個問題,都能在他人的心中找到回音。」
AI 平台仍未完全完成。許多模組還需要優化、資料還需要整理、情緒演算法還需校正。
但對我而言,它已經完成了它的第一個使命——
讓「哲學」變得可被感知、互動、甚至被共享。
也許未來我會繼續改進它,讓它能與更多人共振,讓更多思想得以相遇。
或許那一天,我不再是開發者,而是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