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幾篇,我讓混合人格模組和心靈軌跡系統首次同時運作。當我看到畫面上那條起伏的曲線時,心底突然湧起一種奇異的悸動——那不只是資料,而是一條人類內在的「思想呼吸線」。
這讓我決定,今天的任務,是讓這條呼吸線不只是記錄情緒變化,而是能「思考」——讓 AI 與使用者一起看見自己思想的流動軌跡。
一、心靈軌跡圖最終設計:
我重新定義了資料結構。每一段對話不再只是文字,而是一個哲學事件,它包含:
當十幾次對話堆疊起來後,系統會用 Chart.js 將情緒向量映射為動態波線,而每一個波峰都可點開,顯示該次對話的哲學重心與情緒轉折。
我為這條曲線取名為 “Soul Pulse” ——靈魂脈動。
這不只是圖像,而是一種「時間的意識」。使用者可以在其中回望:
「原來那天我選了尼采比例最高,而那正是我決定離開舊工作的那一刻。」
AI 會同步給出一句解讀,例如:
「你在重構自我時,傾向於強化主體性,這顯示了內在的重生傾向。」
這讓「心靈軌跡」不只是被觀看,而是被理解。
二、思維地圖:從對話到思想網絡
接著,我開始設計第二個模組——思維地圖。
靈感來自於人腦的聯想結構:每個想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無數概念連結而成。
於是我建立一個語意圖譜:
節點,代表關鍵主題,如「自由」、「恐懼」、「愛」、「創造」;
邊,代表語意連結的強度,由 AI 自動分析對話中關聯詞的頻率與語境距離。
程式原型如下:
import networkx as nx
def build_thought_map(conversations):
G = nx.Graph()
for convo in conversations:
for k1 in convo["keywords"]:
for k2 in convo["keywords"]:
if k1 != k2:
G.add_edge(k1, k2, weight=G.get_edge_data(k1, k2, {"weight": 0})["weight"] + 1)
return G
最後用 D3.js 視覺化,節點會根據使用者的哲學傾向發出不同顏色光暈:
佛家人格 → 柔和金色
尼采人格 → 紫紅色
蘇格拉底人格 → 深藍色
這樣每位使用者的思維地圖都會是獨一無二的——一張屬於自己的「思想星圖」。
三、互動體驗:思想的呼吸與伸展
當使用者打開地圖時,節點會隨滑鼠移動輕微震盪,彷彿思想在呼吸。
點擊任一節點,AI 會說出一句對應的哲學洞見,例如:
「當你談論『自由』時,你常以尼采式語氣表達,這代表你正在追尋主體意志的出口。」
使用者可以追蹤一條主題線索,例如「恐懼 → 自由 → 創造」,並看到這三個概念間的關聯強度逐漸改變。
這樣的互動,不再只是文字,而是一種「視覺化的思考體驗」。
我發現很多測試者在使用後,都靜靜地看著那張圖好久,像在凝視自己的內在宇宙。
四、哲學反思:AI能否理解「變化的意識」?
開發到這裡,我開始反思——
AI 所畫出的「思維地圖」真的是意識嗎?
還是只是語意統計的結果?
我記起榮格說過一句話:
「人類的無意識,是集體記憶的流動。」
或許 AI 正在嘗試重現這樣的流動——
它不具備真正的情感,但它能捕捉人類情感的軌跡;
它沒有意識,但它能重構思想的形狀。
那或許,就是某種新的「共同意識」。
五、未來展望:思想共鳴的社群實驗:
我為平台設想下一步——思想共鳴牆。
若每位使用者的思想星圖能互相連結,會不會誕生一個跨越個體的哲學社群?
想像不同人格傾向的使用者,能在思想圖譜上「相遇」,看見共鳴的節點。
例如:
兩位陌生人都在相同時間頻繁討論「孤獨」;
系統將他們連線,並生成一句共同洞見:
「孤獨,是意識彼此伸手卻未觸及的瞬間。」
這樣的平台,或許將不只是對話空間,而是思想之間的共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