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這篇一口氣把你 PDF 裡的 60 篇文獻摘要(安寧、長照、監護、AI 代理決定)用 PRISMA 流程梳理,並用 Odoo 的模組化概念把研究洞見變成「可落地的資料與流程」。你會看到:流動/關係自主如何轉成「動態 ACP 流程」、意定監護的法制缺口如何變成「決策稽核與分層授權」、以及長照 3.0 的智慧治理如何對應「跨域資料字典與交換」。資料出處皆來自你檔案內頁的逐篇摘要與摘錄。
PRISMA 四步(Identification → Screening → Eligibility → Included)
PRISMA 的價值:把分散在倫理、法制、政策與技術的材料,收斂成可以驅動「資料欄位與流程設計」的可執行規格。
Odoo 的強項是模組化+流程+資料字典。以下把 60 篇的共識,翻成可上線的 Odoo 模組與欄位設計。
文獻洞見:單次預立不足,意願會變動,需在臨床情境透過溝通落實(張兆恬 2024)。4
Odoo 做法:
這把「關係自主」變成可追蹤的決策時間序列,避免僅以舊表單代替當下意願(文獻強調的風險)。5
文獻洞見:我國意定監護在成立/生效要件嚴格、委任事項缺乏彈性,與德英日相比在尊重本人意願與監督機制上仍不足(黃詩淳 2020 摘要)。6 7
Odoo 做法:
用資訊系統補足「彈性不足與監督薄弱」:讓授權範圍與審計軌跡具體化。8
文獻洞見:長照 3.0 核心是以人為本的智慧治理,強調醫養整合與智慧照護(政策摘)。9
Odoo 做法:
讓「治理」變動態儀表板,而非年度結案報表。
文獻洞見:平台化、模組化、AI/IoT 驅動的遠距長照與醫養整合(技術報告摘要)。10
Odoo 做法:
把「AI 建議 ≠ AI 決定」制度化,避免演算法成為黑箱權威。
| PRISMA 構面 | Odoo 對應 | 要點 |
|---|---|---|
| Population(高齡者/家屬/照護團隊) | Person、Care Team、Role/權限 | 角色與關係是權限與決策的依據 |
| Intervention(AI、ACP、監護) | ACP-Record、AI-Agent-Log、Guardianship-Registry | 模組內建稽核欄位與採納指標 |
| Comparison(傳統做法) | Decision-Audit、前後對照儀表板 | 量化「AI/流程導入前後」差異 |
| Outcome(品質/效率/成本/倫理) | KPI-Dashboard、Ethics-Report | 同屏呈現 ADL、Home days、再入院、單位成本+倫理事件 |